睦州城的虚实,如同被剥光了衣服的稻草人,清清楚楚地摆在了天策府核心层的面前。韩冲侦察司带回来的情报,详尽得让人几乎能摸到睦州城墙砖缝里的苔藓。仗,怎么打,心里已经有了七八分底。但方腊深知,情报再准,也只是纸上的兵。真要攻城拔寨,靠的是实打实的粮草、锋利的刀枪、和嗷嗷叫的士兵。
在最终敲定攻城方案、下达出击命令之前,方腊决定,要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不留死角的战备总检查。他要亲眼看看,他这支从血火中拼杀出来的队伍,这把即将刺向睦州心脏的利剑,是否已经磨得足够快,足够亮。
检查的第一站,是赵普的地盘——后勤司的大本营,位于帮源洞深处几个干燥通风的巨大侧洞。这里如今可是天策府的心脏,跳动的节奏关乎全军生死。
方腊带着庞万春、方百花、韩冲等人,在赵普的引导下,走进这里。空气中弥漫着粮食、草药、皮革和桐油混合的特殊气味。
“圣公请看,”赵普指着码放得如同刀切一般整齐的粮垛,语气中带着自豪,“目前府库存粮,粟米三万石,杂豆五千石,腌肉十万斤,干菜无数。按现有人马计,足可支撑全军三个月高强度作战,尚有盈余。”
方腊走上前,随手从一个麻袋里抓出一把粟米,颗粒饱满,干燥无虫。他又走到腌肉垛前,拿起一块看了看成色,闻了闻气味,点了点头:“保存得不错。攻城战消耗大,民夫、伤员,用粮的地方多,宁多勿少。”
接着,他们来到军械库。这里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一捆捆打磨得雪亮的长枪、腰刀堆成了小山;一摞摞崭新的皮甲、铁片甲散发着皮革和金属的气息;角落里,整整齐齐摆放着数十架修缮一新的云梯、撞木;最里面,则是由专人看管的火药桶和已经制作完成的“震天雷”、火药包。
庞万春拿起一把新打制的腰刀,用手指弹了弹刀身,发出清脆的嗡鸣,他满意地咧开大嘴:“好刀!够劲!”
方腊更关心的是火器。他走到那批“震天雷”前,仔细查看。这些最新改良的火铳,加装了简易的瞄准卡笋和更安全的药室,虽然依旧简陋,但比最初的版本已经可靠了许多。
“试射过吗?哑火率多少?射程如何?”方腊问道。
负责火器制造的工匠头领连忙回答:“回圣公,最新一批试射百次,哑火不足五次!三十步内可破重甲,五十步内仍有杀伤!”
“好!继续改进,要更轻便,更耐用!”方腊叮嘱道。他又看向赵普:“攻城器械,特别是云梯,要再多备一些。睦州城墙虽不高,但准备充分总没错。”
“属下明白!已加派人手,日夜赶工!”赵普躬身应道。
检查完物资,众人来到洞外的练兵场。这里更是热火朝天。数千将士分成数个方阵,正在进行各种操练。
第一方阵是刀盾手,在教官的号令下,练习着格挡、劈砍、推进,动作整齐划一,吼声震天。
第二方阵是长枪兵,长长的枪林随着口令突刺、收回,寒光闪闪,带着一股无坚不摧的气势。
第三方阵则是弓弩手,对着远处的草人靶子,进行着仰射、平射的练习,箭矢破空之声不绝于耳。
最引人注目的,是单独划出的一块区域,那里有约两百名士兵,正在练习使用“震天雷”。他们动作还有些生疏,装药、压实、点燃火绳、瞄准、射击,一套流程下来,快的也需要十几息时间,而且队列中不时冒出哑火的尴尬白烟。但每个士兵脸上,都带着一种对新式武器的好奇和兴奋。
庞万春看着眼前这支精神饱满、训练有素的队伍,胸中豪情万丈:“圣公您看!咱们的兵,个个都是小老虎!打睦州,绝对没问题!”
方腊没有说话,目光缓缓扫过全场。他看的不仅是士兵们的动作,更是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士气。他从那些黝黑的脸庞、坚毅的眼神、和充满力量的呐喊中,看到了信心,看到了渴望战斗的火焰。
这时,教官下令休息。士兵们围坐在一起喝水、擦汗。方腊信步走了过去。士兵们见到圣公亲自前来,立刻要起身行礼。
“都坐,都坐!”方腊摆摆手,随意地坐在一群士兵中间,拿起一个水囊喝了一口,笑着问:“练得怎么样?累不累?”
一个胆大的年轻士兵咧嘴笑道:“回圣公,不累!练好了本事,早点打下睦州城,让弟兄们也能住进城里睡个踏实觉!”
“对!打下睦州,吃香的喝辣的!”旁边有人起哄。
方腊也笑了:“好!有志气!不过,打仗不是光靠力气,还得动脑子。我问问你们,要是攻城的时候,云梯架不上城墙,怎么办?”
“用挠钩套索!”
“用火药炸他狗日的城门!”
士兵们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