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在府衙门口砍了违纪士卒的脑袋,韩冲的侦察司在暗处清理着城里的“钉子”,睦州城的老百姓们,心思也渐渐从“能不能活命”转到了“往后咋过日子”上。街面上看着是一天比一天安稳,茶馆里甚至有人开始偷偷议论,说这天策府看着比赵官家那会儿还强点,至少不胡乱收税了。
可坐在州府衙门里的方腊、庞万春这帮人,心里头那根弦,可是一刻都没敢松。他们清楚得很,睦州城这点暂时的安宁,那是刀尖上跳舞,悬着呢!为啥?因为真正的威胁,从来就不在城里头这些小偷小摸或者几个心怀不满的旧官吏身上,而在城外!
北边,童贯带着几万败兵,虽然退走了,可并没走远,据说在江宁府一带舔伤口、整顿兵马呢!这老太监吃了这么大一个亏,能善罢甘休?朝廷那边,丢了这么大一个州府,脸都丢到姥姥家了,能不调兵遣将,想着法儿把场子找回来?还有西边、南边,那些还没被天策府控制的州县,谁知道藏着多少官军?保不齐哪个不开眼的,就想趁着天策府立足未稳,来个偷袭,捡个便宜,向朝廷请功。
所以,别看城里头现在好像天下太平了,可这睦州城的四门八墙,那就是天策府的命根子!要是城墙不结实,守城的家伙不锋利,那之前所有的仗都白打了,所有的政令都成了笑话!官军一旦反扑回来,那就是城破人亡的结局!
这个道理,庞万春比谁都明白。他这员猛将,攻城的时候是尖刀,守城的时候,就得是铁闸!仗一打完,别人可以稍微喘口气,他老庞的活儿,才刚开了个头!巩固城防,成了眼下除了稳定民心之外,最要紧、最耽误不起的大事!
庞万春带着手下一帮子将领,还有从投降官兵里挑出来的几个懂工程、会算账的工房老吏,开始了对睦州城防体系的大体检和大修葺。这事儿,繁琐、累人,还一点都马虎不得。
第一件事,就是“看病”,看看这睦州城的“身子骨”到底咋样。
庞万春亲自上阵,沿着城墙根,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仔仔细细地走了一圈。这一看,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睦州作为州府,城墙底子不错,是夯土包砖的结构,又高又厚,护城河也又宽又深。忧的是,经过前几天那场恶战,尤其是北门和西门,被天策府的投石机和后来官军自己的抵抗,砸得是千疮百孔!好几处垛口被轰塌了,露出里面的夯土;城门楼子被烧得只剩个黑架子;城墙根下被挖了好些个坑道(填埋了,但土是松的);还有几段城墙,年久失修,砖石都风化了,用手一抠直掉渣。
“娘的!这赵宋的官儿,光知道捞钱,这城墙都快成筛子了,也不说修修!”庞万春骂骂咧咧地,让随行的书记官把需要修补的地方,一处不落地全记下来。哪儿需要补砖,哪儿需要加固,哪儿需要清理射界(就是把城墙下妨碍守军视线和弓箭射击的树木、房屋拆掉),都得标得清清楚楚。
第二件事,就是“开方抓药”,动手修!
这可是个大工程,需要大量的人手和材料。人手好办,现成的有!几千战俘,正愁没地方消耗他们的体力呢!庞万春大手一挥,除了老弱病残,身体凑合的降卒,全部拉出来当工兵!编成队,由天策府的老兵带着,干活!材料也好说,城里被战火毁掉的民房、官署,拆下来的砖石木料,正好废物利用。不够?就去城外山上开山取石,砍树伐木!
一时间,睦州城墙内外,成了个巨大的工地。降卒们抬石头的抬石头,和泥的和泥,砌墙的砌墙,干得是热火朝天。天策府的士兵在一旁监督,谁敢偷懒耍滑,皮鞭子立马就抽过去。庞万春更是天天泡在工地上,挽着袖子,亲自指挥,哪儿砌得不结实,他眼睛一瞪,就得返工!隔着半里地都能听见:
“那边!对!就你!砖缝对严实了!泥糊满!你当是搭鸡窝呢?”
“这段墙基,往下再挖三尺!用夯土砸实了!偷工减料,老子把你砌墙里头信不信?”
除了修补破损,庞万春还根据这次攻城的经验,给城墙“升级换代”。比如,在容易被攻击的城门楼和角楼附近,加修了一些半人高的“藏兵洞”和“射塔”,让守军能更安全地放箭。在城墙关键位置,多备了滚木礌石、火油罐子。还把缴获的官军守城器械,比如床弩、抛石机,都搬上城头,分配好位置,让士兵们加紧操练使用。
第三件事,是整顿城门和关卡。
睦州城几个城门,在巷战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庞万春下令,全部换成更厚实、包着铁皮的硬木大门,门闩也换成更粗的铁杠。城门洞里面,还加设了可以升降的“闸门”(千斤闸),万一外门被攻破,还能落下闸门抵挡一阵。每个城门都增派了兵力,设了岗哨,严格盘查进出人员,没有天策府签发的路引,一律不准放行。
第四件事,是清理城防区域。
庞万春下了狠心,把紧挨着城墙根、那些容易藏匿敌人或者被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