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镇压梁山:开局建立天策府> 第138章 舆论的准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8章 舆论的准备(1 / 2)

韩冲手底下那帮“夜猫子”,悄无声息地把杭州城里的虚实摸了个七七八八,一份沉甸甸的军情密报,已经摆在了方腊的案头。可方腊心里清楚,打仗这回事,光知道对手的底细还不行,还得想法子让对手心里头发慌,手脚发软,最好是能让守城的官兵和城里的老百姓,还没见着天策府的大旗,心里头就先乱成了一锅粥。这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嘛!

这“攻心”的软刀子,方腊就交给了方貌和他那支刚刚练手没多久的“教导队”。

方貌接了这差事,是既兴奋又有点心里没底。兴奋的是,哥把这公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那是信任;没底的是,这“攻心”可比真刀真枪干仗还麻烦,讲究个虚虚实实,分寸拿捏不好,可能屁用没有,还可能打草惊蛇。

他把教导队里脑筋最活络、口才最好、胆子也最大的几十号人挑了出来,在州学后头那僻静小院里,开了个秘密的“战前动员会”。屋里没点大灯,就一盏豆油灯,火苗忽闪忽闪的,照得大伙儿脸上明暗不定。

“弟兄们,”方貌压低了嗓门,可话里的劲儿一点不小,“韩司长的人,已经把杭州那乌龟壳摸了一遍。接下来,该咱们上场了!咱们不耍刀枪,耍的是这个!”他指了指自己的嘴巴,又指了指心口,“咱们要去杭州城下,撒‘胡椒面’,吹‘迷魂风’,搅和得他守军睡不着觉,老百姓心里长草!”

底下有人乐了:“方头儿,咱们是去说书啊还是唱戏啊?”

方貌也笑了:“比说书唱戏厉害!咱们要去散谣言,哦不,是传‘消息’!要说得有鼻子有眼,让人听了,心里头直打鼓!”

他具体布置任务,这回不是一窝蜂上,也得讲究个策略,分成了好几拨人,各显神通:

第一路,叫“流言队”。 专挑那些看起来老实巴交、最容易让人相信的队员,扮成逃难的、走亲戚的、做小买卖的,混到杭州城周边的乡镇、码头、茶棚酒肆这些人多嘴杂的地方。任务就一个:散播各种让人心慌的消息。

比方说,在茶馆里,跟人唠嗑,唉声叹气:“唉,听说没?睦州那边,方腊的兵,可不是一般的凶!那箭射得,百步穿杨!还有会喷火的妖法!童枢相十几万大军,愣是让人家打得找不着北!”

在路边歇脚,跟赶路的人搭讪:“老哥,从北边来?可得小心点!我听说啊,天策府快打过来了!人家那是替天行道,专杀贪官污吏,对咱老百姓可好了,进了城就分粮!守城的官兵?顶个屁用!到时候跑得比兔子还快!”

第二路,叫“书信队”。 找几个字写得好的,模仿官军家书的口气,写一些“动摇军心”的假信。然后想办法塞给往杭州送粮送菜的民夫,或者偷偷扔在官军巡逻的路上。信里就写:“儿啊,爹在乡下听说方腊势大,你可千万别死守啊,见势不妙就跑,保命要紧!”或者冒充某个军官的笔迹,写什么“粮草将尽,援军无望,士气低落,早做打算”之类的。

第三路,叫“童谣队”。 这是方貌想的“高招”,他觉着童谣这东西,顺口溜,传得快,信的人还多。他编了几段词,让几个机灵的队员,扮成顽童或者疯癫的乞丐,在城门口、集市上哼唱。什么“杭州城,豆腐腰,天策一到就弯腰;张都监,跑断腿,童枢相,救不了。” 什么“分了田,免了税,天策来了有好日子过;当兵的,别犯傻,丢了小命为谁忙?”

第四路,最险,叫“潜入队”。 挑几个胆大心细、会来事的,想办法混进杭州城里去。进去后,不干别的,就在市井小民中间,散布更“精确”的谣言。比如:“知道不?东门守军的王把总,暗地里已经跟天策府搭上线了!”或者“城南李员外家,都准备好迎接方总管的牌位了!” 搞得守军互相猜疑,人心惶惶。

方貌反复叮嘱:“记住喽!咱们是去‘种刺’,不是去砍树!话说三分满,留七分让人猜!越是说得含糊其辞,越是像真的!千万别让人抓住把柄!安全第一!”

任务分派下去,这几路“宣传尖兵”,就趁着夜色或者清晨的薄雾,三三两两,化整为零,像几把沙子,撒向了杭州方向。

几天后,杭州城内外,就开始弥漫起一股怪异的空气。

城西二十里外的一个小镇茶棚里,几个歇脚的脚夫和本地茶客正在闲聊。一个打扮得像落魄行商的中年人(教导队员甲),凑过去搭话,神秘兮兮地说:“各位老哥,听说没?睦州那边,方腊的兵,顿顿有肉吃!当兵的饷银,比咱们这儿的官军高出一大截!人家那才叫当兵吃粮呢!”

旁边一个老茶客将信将疑:“真的假的?吹牛吧?”

“嘿!我远房表侄就在那边当兵,捎信回来说的!还能有假?”教导队员甲信誓旦旦,“人家方总管说了,打下杭州,开仓放粮,见者有份!”

几个脚夫听得眼睛发亮。

另一边,一个老农打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