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补齐后,会逐渐的变小,最后实现收支平衡。
这样的情况,朱由检还算比较满意,毕竟收支平衡,就代表在未来市舶司将会实现创收。
随着海外藩王就藩,经过旧港的商船会渐渐变多,而市舶司的税收也就会越来越高。
这个时间不会太久,也就几年罢了。
放下市舶司的奏表,朱由检看了一眼御马监南场的纺织厂、还有北场的官场。
北场的官场今年在保证了上直伙食的同时,还出栏了军马四千九百多匹,驽马一万四千多匹,耕牛三千多头。
对于朱由检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而更好的消息则是来自御马监南场的纺织厂。
随着官营纺织厂的出现,皇店的布匹和绸缎开始由南场的纺织厂提供,每年产量达到了十六万匹。
这些白布如果运到旧港的皇店,就可以高价卖给欧洲商人,赚取金银。
朱由校很满意,而更让他满意的是燕山的火药厂和军械所。
上半年火药厂制作火药一百三十万吨,生产步铳七万六千支,骑铳三万支,各类火炮五千四百余门。
不过、这样的制造速度代表的是钱粮的消耗。
三万多名工匠的俸禄,外加铁料的消耗,整个军械所一共投入了七十多万两银子。
当然、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眼下大明八十七万兵马中,已经有二十九万人装备了骑铳和步铳。
其中西军都督府、南军都督府装备了大半,北军都督府装备了三分之一,而东军都督府已经达到了上直装备的标准。
东军都督府的火器装备率达到了七成,而这已经是目前火器可以装备的极限。
在冷热兵器交替的年代,除非朱由检能祭出马克沁,不然冷兵器的战兵还是有存在意义的。
想到这里,朱由检放下了军械所的报表,没有选择扩大生产,或者是减少生产。
这个生产数量刚好,再多就浪费,再少就太慢了。
放下报表,朱由检拿起了最后一份报表,也是他最关心的报表。
简单六个字,所蕴含的是今年的入学人数,以及毕业人数。
没有让朱由检失望,当报表打开,三十七万的学子数量让他屏住了呼吸,而其中红圈圈起来的四行列表更让他不自觉攥紧了报表。
“可出仕政坛军队书吏者:三万七千四百二十五人”
“可外派为官吏者:四千二百三十五人。”
“可进燕山第四学府进修者,三千二百三十一人。”
“进军备研究院者:一百八十四人。”
简简单单的四行列表,让朱由检大概有了心理准备。
首先这四个数据从上到下,分别代表了书吏、官员,进修专门课程的学子,以及有着科学天赋,前往军备研究院进行军备研究的科学苗子。
万事开头难,只是朱由检等了五年,终于等来了这四万多人的队伍。
他们的出现,将会为朱由检解决一些棘手的事情,为大明解决一些棘手的事情。
想到这里、朱由检合上了文册,抬头看向了殿上的七人说道:
“这四万多人,除了第四学府的进修者,和军备研究院的学子,其余学子、满桂你们先挑选一些有天赋的苗子进入燕山的兵家学府。”
“兵家学府空置了这么些年,现在也可以启用了,至于教材我已经在编写好了。”
“你们两人先了解一下教材,顺带带着曹猛、孙守法、赛罕他们和各卫指挥使、各营参将一起学习。”
“等你们学透了,立马带着所有人去学府讲课。”
说到这里、朱由检沉着了眼神道:“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要带他们实践。”
“十月初一开始讲课,讲到明年的开春后,就带他们上战场实战!”
朱由检没有太多时间,更何况这些学子已经在学府里接受过一年的军事学习,眼下要做的就是一点点的将知识吃透,并用在战场上。
至于为什么朱由检还要让他们上战场前再学半年的兵法,是因为那些兵法是朱由检这几个月里根据骑兵和步兵、火炮三协所编撰的军事教材。
之前学府里教的,虽然有这方面的学习,但主要还是冷兵器的阵法和基础的号令。
大明要率先从冷热兵器过渡到热兵器,所以军事教材的更迭,绝对是诸多教材中最快最多的。
只有战场能磨砺出来人,一味地将这群少年人放在学府里学习,最后只能培养出马谡那样的理论家。
“殿下、带他们上战场是不是太早了?”
“是啊、他们其中不少人只有十三四岁,大一点的也不过十七八。”
当朱由检的命令下达,满桂和孙应元迟疑着提出建议,而朱由检却说道:
“不管年纪大小,军中总需要书吏吧?”
“让他们先从书吏做起,适应了战场再去做普通的将士。”
“末将领命……”孙应元和满桂闻声,也只能无奈的应下。
不过他们倒也不觉得朱由检对这群人残忍,毕竟朱由检本身就是从十二岁上战场开始的。
他都以身作则了,下面的人估计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毕竟在学府里的时候,所有人都憧憬着上了战场,想象着自己立下功勋后,亲自见到那传说中齐王殿下的场景。
满桂他们担心的,还是这群少年人接受不了残酷的战场。
“陆文昭!”
“殿下……”
朱由检忽的喊了陆文昭的名字,陆文昭也下意识站了起来。
面对陆文昭,朱由检则是对他交代道:“从这四万人里选出四百人加入锦衣卫的监察司。”
说罢、朱由检又看向了曹化淳:
“明日我要举行宗议,而哥哥会举行常朝。”
“不出意外,从明日开始,兵部和礼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都会革新改组,而茶课司和盐课司也会革新。”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