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都市言情>小知县> 第131章 第 131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1章 第 131 章(4 / 6)

让他们知道文章的事,你就要有个合理的借口留下。”

见纪炀还是一如往常挖坑,韩潇无奈:“这个借口不是已经有了?”

“我被你引荐给太子,准备留在汴京任职。”

以韩家的情况来看,不用科举也有官做,靠的就是名声。

这倒是许多世家为官的路数。

这种路数会比纪炀那样的名正言顺。

同样走后门做官,也是有差距的。

纪炀早早清楚,他这买官的事情,迟早是个大坑。

如今既然坑都在了,不如往里面浇点水,从大坑变成蓄水池,算是废物利用?

纪炀乐观得很,这汴京府尹跟太子近臣做得开心,旁人的担心也不放在心上。

韩潇的到来,让世家那边确实又不高兴了些。

韩家他们都知道,避世,龟缩,好听的难听话的话都有。

但不能否认他们的才华。

更不能否认人家的学问。

至少韩家到了朝堂上,纪炀那边多了个十分有学问的人。

他也是算下过功夫了,如今朝堂名声不好,便请来韩家好拉拢圣心,拉拢太子。

但这有什么用?

只要他还在提议改革国子监跟官学。

他们就还有抨击的角度。

买官这个天然缺陷,是纪炀如何都不能避免的。

也不知纪炀哪来的精力,现在还在主张改革国子监跟官学,更推举不少真贫家出身的子弟,说什么,他们最了解乡里,最了解民生。

还说什么,要给他们更多机会。

机会就那么多,给他们了?那出身高贵的世家子弟呢?

可这种说法,显然让很多穷人赞同。

特别是纪炀待过的潞州跟灌江府,中间的凉西州也一样。

全都在鼓励穷人的孩子读书。

纪炀甚至还在工部商议,怎么降低印刷成本,怎么降低纸张的价格。

如今够便宜的了,还要再降低?是想让最穷的人也能学会高贵的诗文吗?

这一番折腾下来,还真让工部做出更便捷更便宜的印刷工具,估计只要纪炀争取完那两项改革,便会立刻顺势推下去。

到时候还真是书贱如稻草了。

文字也好,知识也好,本就是统治阶级的特权。

下面百姓越蠢越好,哪能让他们真的学东西。

皇上欲言又止,纪炀帮他打压世家的时候,顺势夹带了自己的“私货”。

可他又深知纪炀的想法,也知道让百姓开民智不是坏事。

但这种做法,显然更让掌握教育资源的国子监震怒。

当教育不再是特权,那又会把他们置于何地?

特别是灌江府那边。

那边百姓动不动喊着平等,喊着地主家有的,我家凭什么不能有。

更别说他们因为识文断字,多少轻易蒙蔽多少侵占土地的方法都不管用。

纵然有些豪强多买了土地,请佃户的时候都要客客气气。

因为纪炀留下的根基太过猖狂,那些佃户竟然会联合起来抵抗。

真是气死个人。

如果整个承平国有样学样,那还了得?

虽然现在捏着鼻子给自己治下自己土地的百姓让利,但也不代表他们真的愿意给出去。

从六月到七月,如今八月份,他们放出去的血实在太多了。

全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好在银子花出去有效果。

现在下面百姓提起好官,也不止纪炀一个。

更有不少官员,全都是以“扶百姓”“分土地”扬名。

特别是文家几个官员,对百姓谦逊有礼,那照拂的力度,可比纪炀强多了。

再想仗着官声跟他们大声说话,那是做梦!

在异常诡异的情况下,两方竟然比着刷战绩。

不管内里如何想,百姓们纷纷称赞朝廷,称赞朝臣。

硬生生把朝中局面如此扭转,纪炀所做的一切,都让人侧目,即使世家里有些人,心里都在暗暗钦佩。

时间进入八月,算起来宗室凉了小半年,那些科举出来的宗室总算松口气,可以想办法开始寻外放了。

其中徐铭就是他们主要交流对象。

当初被梁王派去灌江府跟纪炀竞争的徐铭,在灌江府是很丢人,派到其他地方,竟然十分不错。

算是少有给宗室争脸的,也让皇上脸色好看许多,允准科举出来的宗室子弟们出去外放,但想要的特权是没了,只能凭借自己一点点挣。

而世家跟纪炀因为国子监改革的事,进入白热化,双方都不让步。

不过让世家惊讶的是,不管他们怎么抹黑纪炀,他的名声似乎都没到低谷,纪炀本身也不甚在意。

废话。

想想纪炀没出汴京时候的名声。

再低谷,能比那时候还低吗?

还有,如今汴京许多流行货物都出自纪炀的手,那灌江羊,如今价格还居高不下,谁不服气。

更多的,还是汴京润物细无声地改变。

比如各个行会的标准,汴京码头的整修,来往百姓的安置,以及照顾各个里坊的老弱妇幼。

他手下捕快小吏日夜巡街,让汴京的治安更上一层楼。

连赌场私娼都抓了好几回,更救下来不少无辜百姓。

还有京中权贵子弟,都不敢任意妄行,实在再好不过。

这些事情说起来一桩桩一件件,可实际对百姓的生活大有裨益。

京郊更不用说,各处田地哪里没有他的身影,他跟太子殿下设立的农庄里请了许多厉害农人。

说是要把天下种田好用的方法都汇集起来,互通有无。

京郊是最先受到便利的。

不管其他人怎么说,不管纪炀如何低调,总会有人记住他做的事。

至于买官的事。

你们朝廷里,就他一个买官的吗?

世家对此也万般无奈。

乡野之间,舆论算是打了个平手。

好在朝堂上,对纪炀的口诛笔伐很是占上风。

毕竟一谈论到写作文章,纪炀直接闭口,反驳得余地都没有。

他都这样的,其他人更不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