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种上良种后,日子更不用说。
凌家其他几个兄弟,也都聚了过来,对纪炀的感激溢于言表。
种葫芦的上集村里长,自然也飞奔而来,看到纪炀老泪纵横。
不是纪炀,他们会有如今的日子吗。
他们的葫芦制品,甚至卖到关外去,不知多少人夸赞,还有依靠葫芦做出来的动画,多少人都喜欢。
虽然近来汴京那边的消息说,可能很快不会依赖葫芦来做。
可他们依旧能卖到关外啊,就算不卖葫芦他们还可以发展其他东西,依靠着码头,有什么不能做的。
越是扶江县的人,越知道当初他们知县大人费尽千辛万苦,也要建成码头的原因。
其中获益最大的,还要属全县的女子们。
准确说是香粉作坊。
这些花粉基本都是用来做熏香的材料,如今香粉作坊的复合香,更是畅销全国,谁都调不出来她们这里的香。
纪炀当时的宣传语就是,这里做香粉的都是女子,所以才会更好。
水淑敏那时候不理解,现在却很明白,她牢牢把着这个口号,所以当地女子们的活计越来越广。
之后有些女孩子研究出来的熏香跟花露,更是质量上乘,还落实了这个口号。
再依靠码头的强大运输能力,她们这里的鲜花果树越种越多,最近调出来的果香,更是清新怡人。
水淑敏等人还带来不少新香,就是给纪炀娘子的。
虽然知道知县大人的娘子肯定少不了这些东西,可却是他们的一番心意。
纪炀甚至看到了在马家湾的丘益川。
这个人就是当初被他庶弟的亲舅舅,那个已经死了的户部侍郎安插的眼线。
还把纪炀在扶江县说的话,以及纪炀用便宜价格买宅子的事告诉那边。
好在他及时发现,又从这人口中得知一切,然后顺利化解那些问题。
纪炀知道他也是被逼迫着做事,放了他一条生路,让他回到扶江县,跟他在这的妻子好好生活。
如今丘益川已经把之前的事抛下,专心在扶江县种田养家,俨然成了种田好手。
他这次也跟了过来,眼里充满愧疚跟感激。
纪炀见他这样,私下找他说了话。
当初他青梅竹马的表妹,也就是被死了的侍郎强行纳妾那位,虽被流放,好歹性命没问题,在那边也安了家。
丘益川的爹娘也被安置,家中兄弟还算孝顺,让他放心。
这让丘益川泪流面貌,再次感激知县大人的宽宏大量,跟这些相比,他一辈子不能出扶江县算什么。
这期间,扶江县知县全程作陪,除了私下的事之外,这个知县可是殷勤得不行。
废话,纪炀可是当朝的学士,是皇上留了又留的人。
别看他身上没有官职,可他的能力,皇上对他的信任,还有朝中的人脉,再有他在扶江县的根基,哪一点不值得捧着。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他想跟着纪学士学学,当初他中进士的时候,没能到纪大人手下,心里一直遗憾,这种好机会,肯定要弥补啊。
纪炀自然也不吝啬,随便指点几下,就够当地知县受益无穷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里,纪炀还带着家人去墨子山祭拜,甚至帮新官学动土。
相信建在烈士墓附近的新官学一定能继承其精神。
扶江县从一个人口一两千的贫穷县城变成如今的模样,先有纪炀打底,再有后几任知县一点点补充,这才造就了如今的生机勃勃。
从贫穷的下县,变成最顶尖的望县,这个过程实在让人感动。
而且从扶江县里,还出来不少优秀的人才。
玉敬泉,凌俊鹏,卫蓝,还有江春,这些人都在外面做官,有些人官职还不低。
韩家更不用说,全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扶江县的百姓,也为他们这里的人骄傲,更为纪炀是他们的知县大人骄傲。
所以他们才会集体请求,请当时的知县章善,把知县大人的名字补刻在码头的石碑上。
当初大人不想刻自己的名字,只刻工匠们的姓名,可在大多数人眼中,他才是最值得留下名字那位。
其中一个叫安冬的工匠,就是在运河修好之后定居在扶江县的。
挖运河这种活,其实没什么人愿意做。
但他实在没钱养家,只能过来。
等挖好运河之后,安冬看着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逢年过节的时候,还有人过来感谢,心里忽然觉得,他这个活计好像也没那么差。
当时的扶江县刚刚开始发展,他私下听那些大官说过,说当地知县很厉害,有他在,这个地方看着荒凉,以后必然不错。
安冬把这话记在心底,拿着工钱回家后,看着家乡的恶吏,干脆带着全家搬到扶江县。
安冬可以说,这是他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虽然他刚来没多久,纪大人就已经被调到潞州城,最后又被调到汴京。
可他还是觉得这里好。
他到了之后,便开始开耕荒地,没想到他这个外来户都能用本地的耕牛跟农具。
当地人还说了,谁要是排斥外来的人,那就是跟他们过不去,既然到了扶江县,都是一家人。
有耕牛跟农具,还有当地官吏帮忙,他们很快在扶江县安家。
不过很不巧,房子还没盖好,已经快到冬天,本来以为这个冬天会很难过。
可当地的知县把他们安置到附近的大房子里,听说是个姓王的人家,他家说都是前知县纪炀大人照拂,才能保下祖宗基业,他们年年都会作为安置点的。
不止此处宅子,还有附近的庙宇,以及官府的房屋,全都能用来安置。
他家的小孩更能得到每天一小碗羊奶,而且还会看着小孩喝下,大人则是一些肉粥。
就这样,安冬一家渡过在扶江县第一个冬天,竟是这辈子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