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四二二章 渗透作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二二章 渗透作战(2 / 3)

他作画。

尤其是当王绍志的临时骑兵旅开到了漠北之后,齐彬就更加有底气了。

他首先在科布多西边的以及乌梁海十佐领地区建立一连串具有边防性质的牧场。

然后派遣基层官员人去管理这些牧场,又给这些牧场安排了民兵长官。

这些牧场的牧民则从科布多、乌梁海以及扎萨克图地区抽选。

抽到的牧民将被打撒编入这些边防牧场,同时,牧民中的男性还将会参加一定的军事训练。

然后他们要做的就是一边放牧一边巡逻。对于这些牧场,漠北都护府会给予一定的补助,这相当于建立了一直廉价的边防军。

漠北的西部属于阿尔泰山脉,这里的海拔较高,大部分都是高山草甸,普通的汉民在这里生活很难适应。齐彬这么安排救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乌里雅苏台地区,齐彬建立基本的工业设施,这里有专门处理皮毛的工厂,有生产毛毡的工厂,还有专门生产毛线的工厂。

同时齐彬还选择了几个容易开采的地方开采煤矿。

在草原上给牧民推广使用蜂窝煤。

这样牧民就不用再依靠捡拾牛粪来烧火了。

草原上的牛粪能够回归草原,这对草原的草场土壤环境也是有力的嘛。

在漠北草原南面的的荒漠戈壁上,复兴军的探矿人员还发现了大型金银铜伴生矿。

这个矿场甚至可以做到露天开采。这让手中缺乏贵金属,尤其是缺少铜的董书恒喜出望外。

很快,一个矿业企业救筹建了起来,董书恒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发那里。

齐彬相信那里以后将是漠北草原的经济命脉。

这里的草场算不上丰美,仅仅依靠畜牧业,漠北是发展不起来的。

今后漠北的经济将主要依靠矿业。

齐彬也在试图改变的这里的人的生活。

随着对乌里雅苏台工商业以及对库伦商业的规划建设。

很多牧民也被吸引到了城市或者城市的周边生活。

草原人除了放牧之外发现,他们还有其他的办法可以生存下去。

乌里雅苏台的战俘营中已经汇集了五六千人的沙俄青壮。

齐彬刚刚视察了战俘营。他觉得这些战俘已经养得差不多了,现在可以让他们发挥价值了。

他现在正在规划两条道路,一条将乌里雅苏台和库伦链接起来,接着再连接北边的恰克图。利用色楞格河与月湖地区联通起来。

另外一条由乌里雅苏台经过三音诺颜部连接乌兰察布再到绥远城,连通内陆地区。

这条路线上本来已经有了简易的道路。只是齐彬觉得应该将其拓宽,最起码要能够行驶马车。

像现在这样使用驼队运输,成本实在是太高了,而且效率极低。

现在他能够管理这么大一片地方,全都是靠着董叔恒对他的看重,所以他必须要表现出他的价值来。

外修武备,內建工业,就是齐彬的管理之道。

除此之外,他还向董叔恒要了很多新录用的官员,以建立漠北的基层管理官府。

对于东边的三个归附汗部。齐彬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方式。

对于积极配合并且付出最多的土谢图汗部,齐彬给予的优待最多。

他动用都护府的力量,帮助土谢图汗部在鄂尔浑河的上游规划修建了一座小型商贸城池。

这里将作为东边三个汗部继库伦之外的贸易副中心。

同时还为三个汗部派去了比较强势的文官班子管理当地的民政。

不仅仅如此,对于三个汗部的军队也进行了限制。

规定了汗部的常备军队必须要接受复兴军军官的训练。

每年安排两次会盟时间,只有在会盟的时候部落才能够集结起来。

同时规定复兴军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征募三个汗部的军队随军作战。

当然了,在作战期间征募的军队将由复兴军负责军饷以及补给。

同时齐彬还仿照幕府的做法,要求三个汗部汗王必须要每年到新京成述职。

汗部的继承人必须要在新京成接收华夏的书院教育。

对于齐彬的这些安排,董叔恒还是非常认同的。

这些政治上的小手段,董叔恒用的并不是很好。

但是像齐彬这样的老政客却是用的炉火纯青。关键是他们总能够把握好火候。

让这种政令执行下去,还不会引起什么乱子。

对于在漠北草原开矿董叔恒充满了期待。

以后张家口的铁路还会继续向北延伸进漠北,那时候,漠北的矿产资源就能够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新京。支持新京地区的工业发展。

尤其是铜矿,在进入电气化之后,铜的作用将变得尤为重要。

各种电器元器件都需要铜。生产子弹、炮弹也需要铜。

如果能够自己生产,董叔恒这边不仅仅能够摆脱国外的束缚,还能够节约贸易外汇。

国外能够买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如果自己有的话,董叔恒也没必要非得跟人家买呀。

反正以后整个漠北和西域一样,就是华夏国内重要的资源提供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