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轩书院 > 女生耽美 >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 第323章 322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创作座谈

第323章 322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创作座谈(1 / 2)

第323章322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创作座谈会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去年(85年)春节期间,方明华专门给张亿谋写的剧本,经过去年一年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终于在今年暑期在全国公映。

上映之后观众中反响很好,据说影片收入高达110万,这对于第一次执导影片的张亿谋来说,绝对算的上是口碑票房双丰收。

马上就要庆祝第二个教师节,由中国影协主办,西京电影厂承办的这次创作座谈会,也是作为庆祝教师节的一部分内容。

作为编剧的方明华自然在邀请之列。

此时的方明华正在认真看莫岩刚刚寄过来的一个中篇小说。

按照方明华的要求,所有签约了“大神约”的作家投稿,无论写的好坏与否,是否决定刊登,都必须经过他最后审核。

今天看的这本正是莫岩的成名作《红高粱》。

《红高粱》以抗日战争及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故事中塑造的一系列的抗日英雄都是正义和邪恶的化身。主人公余占鳌是一个热血汉子,身体里面充满了正义与野蛮。

在小说中,莫言塑造了一個在伦理道德边缘的红高粱世界,一种土匪式英雄,他们做尽坏事但也报效国家,他们缱绻相爱、英勇搏杀,充满着既离经叛道又拥有无限生气的时代气息。

他感激两个人:第一个是吴天民,是他将自己的借调到西影厂,为自己拍着这部片子创造一切条件。

忠实原著吧。

只不过

谁知道其中的某些描写在后世会引起非议?

张亿谋心里很高兴,也很感激。

张亿谋可以拍这个片子了。

无疑,张亿谋是这次创作座谈会中最耀眼的人物,也是国内导演界冉冉升起的一颗行星。

作为导演的张亿谋也在会上讲述了自己在拍摄过程中一些事迹:演员们在片中都使用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大部分演员在片中的身份也与现实中的身份相一致,为了追求真实感,该片中黑板上的口号都是由拍摄地的乡村老师书写的。

显示导演较高的艺术把控力,现实主义风格,至纯至朴;除了艺术水平,影片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对社会现实的洞悉。

放下莫岩的稿件,方明华又看着来自影协的邀请函,这不刚好嘛。

会议就“电影和小说的改编关系”、“《一个都不能少》电影现实意义”等多个方面展开热烈的讨论。

方明华没来到这个时代前看过这本小说也看过拍的电影,文字确实写的荡气回肠。

作为小说及编剧方明华谈了创作心得,特别是去年陪同史铁声去秦北高原,看到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一些感悟。

第二个就是方明华,是他专门为自己写了这个剧本,几乎是量身定做。这份情他一直记得。

这次电影创作座谈会是在西京唐城宾馆举行,参加规格很高,有中宣部、教育部有关领导,时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夏衍,省市有关文化宣传部门领导,以及著名影评人《中国电影时报》,名誉主编梅朵,以及西影厂厂长吴天民,以及《一个都不能少》主创人员一共二十多人。

著名影评人梅朵也给这部电影很高的评价,他指出该片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做法有些相似,采用非职业演员,实景和自然光拍摄,大量地使用中远景、冷静而克制的长镜头,保持空间和表演的客观和完整性。

平时大家都忙很难见到,今天是个机会。

老秦人表示感谢的方式也很质朴,首先下馆子请客搓一顿,最好是不醉不归。

今天下午,座谈会结束,张亿谋就邀请方明华出去喝酒。

“张导,不是刚喝过吗?”方明华说道。

这年头无论开什么会,一般会议结束的时候都要喝酒,故方明华有这么一说。

“那点酒算什么?对咱们老秦人来说就是漱漱口,走,我把吴厂长也叫上。”

于是三人一块就到宾馆外一家小饭店,要了一瓶西凤,四碟下酒菜开始吃起来。

只见张亿谋给方明华和吴天民的酒杯里添满酒,又恭恭敬敬给两人端起,然后才端起自己的酒杯很诚恳的说道:“这杯酒,我要感谢两位,方主编给我写了这么的剧本,吴厂长又专门借调我到西影厂拍片,这份恩情我一定记得!”

这种酒,肯定不能推脱,于是三人都一饮而尽。

吴天民看着张亿谋给自己倒酒,就说道:“亿谋,我已经决定,将你拍的这部片子以西影厂的名义推荐参加明年的金鸡奖和百花奖的评选。”

“谢谢,谢谢。”张亿谋闻言大喜。

“还有,你的媳妇肖华,我准备调到西影厂来,愿意不愿意?你呢,暂时还得借调,不过工资由我们西影厂开,一月100块。”

现在的吴天民在西影厂可是一言

最新小说: 为助师兄成神,我根本躺不平 我在阴间小区送外卖 娱乐:一首上了年纪的男人都哭了 真千金被读心后,全家造反了 兽医:从失业走上人生巅峰 杀手弃妃,战神王爷求庇护 女配修仙,仇人祭天 末世:异人类 贵女重生,二嫁权臣后杀疯了 和离后,我二嫁九皇子气哭前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