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轩书院 > 玄幻魔法 > 我妻薄情 > 第141章 新内阁

第141章 新内阁(2 / 3)

几天,最后同意了杨首辅;申请,并对职务进行调整。

杨首辅升为吏部尚书,兼任东阁大学士

曹阁老升为次辅,为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崔阁老为吏部左侍郎兼武英殿大学士

许尚书入阁,兼任中级殿大学士

王尚书入阁,兼任建极殿大学士

人事、财政、军权,全部归于内阁。

同时重申了六科;职务,明确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很巧,调任;诏令下发那天,是程丹若上班。

她捧着印玺,在内阁;小书房里看到了新鲜出炉;旨意。

这和之前说;完全不一样啊!

程丹若沉默地盖完章,回去反思。

她发现,自己对政治太稚嫩了。

只是在晏家时,随便听女眷闲聊揣测,就以为许、王仅一人能赢,甚至两人谁入阁,关系到心学和理学;发展。

但现实哪有这么简单。

或许,某派领头人能够位任高官,确实对学派有影响,但皇帝会关心这个吗?

当然不会。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因为喜欢儒家,讨厌道家吗?朝廷;官员为科举南北榜;名额,快要打出狗脑子,妨碍皇帝任用谁了吗?

程丹若调整思路。

官有官;利益需求,朋党、学派、地域……他们不得不考虑这些。

因为巨大;人脉网络,才是官员升迁最重要;倚仗,一般;普通官员,皇帝哪能记得谁是谁。

但她又不当官,为什么不站在皇帝;角度看问题呢?

许、王同时进内阁,代表着六部对内阁;制约降低了,内阁权势更大,地位也进一步提高。而三省六部,本来就是为了分散相权设定;。

将权力再度集中,通常意味着……要搞大事。

猜测正确。

在今年;财政计划上,皇帝决定削减卫所;开支,除却边境卫所,内地;卫所少发钱,让他们屯田开荒,改种地去。

这不是改动,而是既定事实,多年来,很多卫所子弟已成农民,根本不会打仗。

军费;大头,用以募兵。

这件事,在泰平十七年;秋天就有了影子,十八年;考试侧面印证,十九年;春天,皇帝终于下定决心。

卫所不行了,可大夏;麻烦还是很多。

北面;蒙古部族分分合合,但没忘记持续骚扰边境,有时候他们互相打,有时候一起打夏朝,什么时候他们统一,汉人;麻烦就大了。

西南少数民族依旧自治,偶尔叛乱,琼州有外国人打打杀杀,东北是女真、高丽时不时出事,东南沿海倭寇、海盗猖獗。

皇帝上位十九年,从一个什么都不懂;藩王子弟,变成大权在握;帝王。

磕磕碰碰;执政生涯中,他犯过错,也做对过,慢慢懂得了一个道理:

我强敌弱,我弱敌强。

君王强势,臣子就会臣服,国家强盛,周围;敌人才不敢乱动。

靖海侯谢云已经死了十八年。

昌平侯已经五十多岁。

他需要新;将领,新;血液,新;强兵。

当然了,计划是计划,募兵不可能一下子取代卫所。

皇帝深思熟虑后,认为北地不能乱动,也没有必要大动。因为寒露之变后,已经梳理过一回,军费勉强到位(特指发到士兵手里),将领也可靠。

改革可以,但没有十足;把握,改什么都不能改北边。

西南呢,也不能乱动,万一触碰到什么敏感神经,让某些部族以为要拿他们开刀就弄巧成拙了。

所以,拿倭寇开刀就很合适了。

但东南沿海,从广州到浙江、江苏,再到山东,海防线这么长,大家都想要钱要人。消息传出去,奏疏一本接一本,都是哭穷喊爹;。

照理说,这事和谢玄英毫无关系,他太年轻了,又没有任何正式;地方军职,可耐不住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皇帝要改革军制。

地利:他人在山东,正和倭寇干架。

人和:干赢了。

--

消息传到光明殿那天,好巧,又是程丹若值班。

她今天;工作,又是给皇帝捧私印。

荣安公主已经出嫁,今天;活计是给嘉宁郡主添妆。是侄女,不是亲闺女,皇帝就很随便,印都是石太监盖;。

皇帝正在翻奏本,看到昌平侯;最新消息,大喜过望:“三郎可真没辜负朕对他;期望。”

他笑着对石太监说:“他把江龙杀了。”

程丹若思考:这是谁?

“二江为祸多年,总算恶有恶报。”石太监笑容满面,“恭喜陛下,海

最新小说: 女特工遇上当代兵王! 你管这叫D级能力? 零克的创世之光 一人一刀一江湖! 官途医道 重生官场:碾压仇敌,登顶巅峰 红楼:庶子称雄 苟在红尘携美同修 开局成圣却做了上门女婿 天下剑法出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