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设不明白,但不妨碍他从当时情状的反馈总结出来,苏茵答得好——出乎他意料之外,但比他设想的好。
苏建设虽然是队长,但其实以前没上过什么学,全是后面县里给恶补的知识,所以苏茵的话,他听得懂,也晓得好,具体好在哪是不知道了。
他只好感叹,可能从小读书就是不一样。
苏家这个丫头,以后有前途。
————————————————————
“这小同志,有前途。”陈卫红总结道。
几个工装人员均赞同,他们其实是纺织厂的研究员,是为了检测新工具才和陈卫红一起出现在这里。
这个时代,能当研究员,不但要科技水平高,思想觉悟也是有要求的,所以在座的有一个算一个,马哲学得都不错。
一个人的语词,能体现他的思维,苏茵的话虽然简单直白,却超脱了她带来的这个钉耙本身,直指本质,
代表她对改造工具的意义有深入整体的思考,是世界观往方法论的转化。
陈卫红做了多年发展办的工作,社员改进了工具这个事,他接触过很多——一线工作的社员们,很多都是很聪明,有巧思的,不然也不会有句老话叫高手在民间,可是他们的这些巧思通常很偶然,他们本身的世界观朴素零散——这也是大部分人的,又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支撑,最后昙花一现,让人惋惜。
苏茵难得就难得在这么小的年纪有这样的见解,又还在读书,实在能说一句未来可期。
希望那些书和工具,会真正起到作用,陈卫红回想苏茵的表现,莫名的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