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还是趁早回去的好,免得又跟寡人吵架第67章
李世民眨了眨眼睛,
“前几日,孩儿碰到过了一位高人…”
他把今天看到的种种异象,假称是得了“高人"的点拨,这才知道它们是地动来临前的预警。
秦王从未听过这种怪异言论,不由沉吟道,“鸡鸭上树,井水冒泡..这等异象,果真与地动有关?那位高人姓甚名谁?他又是怎么看出来,地动会发生在我大秦北境的?”李世民此刻心急火燎,根本顾不上慢慢给父亲解释,只好换了一种秦王能迅速接受的说法,
“阿父,孩儿不知道!那位高人一说完就消失不见了….孩儿当日,并未把这事放在心里,一时间就忘了告诉你.哪知,他说的情景今日全都出现了,恐怕,真是位不得了的得道仙尊呀.…”
秦王果然面色一凛,颔首道,
“原来是这样,想来,正是我大秦龙气丰沛,得了天上神明的另眼相待,仙尊才会特意下凡来警示我儿……”
他立刻下诏,命人快马加鞭赶去最北边的仇由、晋阳几个郡县,通知官吏们速速迁移人口避灾。
同时,又召集官员前来,商议地动的灾后备用方案。李世民走出殿中,仰头看着天上乱作一团的乌泱泱飞鸟,心中并不轻松。因为,这些异象只能预警,即将有地动到来,却无法预警具体会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到来。
他口中的“北地边境有地动”一事,也仅仅是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自行推测出来的一一
秦王十七年,赵国代地发生了一场大地动,造成"台屋墙垣泰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的惨烈后果。(1)
而紧邻代地的秦国仇由等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殃及,以致于当年出现了“民大饥”。
可现在是秦王十五年。
他压根就无法确定,在如今的这个时空里,那场代地的地动,会不会也像华阳太后的病一样,恰好提前到了现在?
只能赌一把了,总比什么也不做强。
六日后,北境数个郡县传来快马急报:地动了!而由于时间太过紧迫,百姓又舍不得抛下一羊一柴走得太慢,导致未能赶在地动到来之前全部离开,事发当日,仍有近三成的人没有及时逃出来。可即便是这样,仅凭一些肉眼可见的异象,就能判断出精确的地动位置,为秦国减少了七成有生力量的消亡一一
此事看在秦国君臣眼中,也俨然是天大的神迹了!为此,秦王还特意设祭坛焚香,亲自叩拜祭祀,以感激那位仙尊的警示之恩。
他又命奉常将相关异象记录在册,将它定为与星象并行的观测地动方法。李世民怀着心事走进正殿时,秦王正在与韩非李斯商议救灾一事。当然,按照当今列国的惯例,是没有“赈灾"一说的。所谓的救灾,其实也只是朝廷派人前去灾地,修缮城墙、救出生者、坑埋死者,以免无人收拾而引发大规模疫病,继而给朝廷管理带来巨大麻烦。至于施粥赈灾、修葺房屋、救治伤患,在这个诸侯割据的乱世,是绝不会出现的一一
就连李俚变法提出的低价常平仓赈灾策略,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还能指望免费的赈灾出现吗?
李世民一进殿就发现,此刻殿中的气氛,全然不似往日那般融治。因为,韩非竞提出了“赈济灾民"的主张,正在跟秦王据理力争。满朝文武之中,秦王对韩非的容忍度,堪称是最高的,对方虽然性子有些倔,却是真正的治国大才。
但此刻,年轻的君王也不免沉下了脸,
“左相乃是法家大才,寡人记得,你当年就在《五蠹》一书中提出,“绝不能以宽和之政,治急世之民',为何,如今却频频向寡人提出,要以儒家之仁道治民?″
殿下的李斯急忙垂首,默默不言。
韩非提倡“不期修古,世异则事异",来到秦国后,竞从一个坚定支持严刑酷法的真法家,变成了一个时常劝谏君王以仁义收服人心的“假法家”。但王上竟能容忍他这么多年.……
深谙"疏不间亲”的李斯,当然不会在任何场合,主动就此事发表任何意见。韩非俯首拜道,
“当年,王上邀请臣入秦之时,臣就说过,秦之朝局,与韩国朝局迥然各异。
在韩国,满朝皆是′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之徒,举国尽是,散漫于政务之吏,臣提倡严于律法、严加管教,乃是对症下药。(2)可韩国的药,并不适合秦国服用。如今韩国已灭,灭赵也近在眼前,天下一统指日可待,届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王上身为身居中央的圣人,自当以笼络四方人心,为第一要务。(3)此番因王上和太子的功德,才得了神明的示警,让我大秦避开了一场巨大的灾祸,北地边关万民必定对朝廷,感恩不尽”秦王听到此处面色稍霁,主动给了韩非一个台阶下,“我大秦得了如此机缘,让北地七成民众从地动中逃生,又何尝不是一种仁德?爱卿不必再议此事。”
说着,君王朝正听得入神的李世民招了招手,示意孩子上来。“不!王上若是趁此机会,命人赈济受灾的百姓,再助北地修葺屋舍,必能事半功倍…“韩非执意坚持道。
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