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只是给了一张龙骨踏车的图纸,就能让韩国之民念念不忘数年。以致于,秦国灭韩时只消略施小计,便有无数韩人义无反顾抛弃母国前来投奔。
此事,让他更坚定了当初的看法:
秦国贯行商鞅之法百年,严法和积威早已深入人心,正所谓万事盛极而衰,若再往上增添严法威势,恐怕会适得其反,秦国日后要想稳固统一后的社稷,缺的正是这份当世最稀缺的“仁”。
比起施行“仁"得到的收获,其实朝廷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不足为提。他知道,想扭转秦王的观念还需要时间,好在,王上近年来已颇有松动之意,所以,他不想放过眼下这个收拢人心的大好机会。不试一试,怎知能不能成功?
秦王一听,面色霎时又不好看了。
要知道,这还是一个尚未建立后世帝制的奴隶制时代。数百年来,深知钱粮才是立身之本的诸侯,绝不可能像大一统时代的帝王一样,把争夺地盘的警惕目光,转而投放到民众身上。统一天下后的秦始皇,会主动开设常平仓赈灾维持社稷稳定,但如今的秦王,只愿以少许“一次性投资”来俘获人心,却不想把襄助百姓一事常态化,以免会拖垮朝廷。
李世民瞅着秦王的脸色很黑,忙咚咚跑上殿,赶在父亲开口前扑向他,脆生生喊了声“阿父"。
韩非本想再劝的,见状只得暂时偃旗息鼓。他悄悄看向李斯,想暗示对方跟自己一起劝,李斯却笑眯眯移开了目光。秦王没好气地转身接过冲来的李世民,把孩子抱了起来,冷冷斥道,“坐回自己的位置去,寡人没空!”
李世民才不呢。
他用可爱的小脸在父亲怀中蹭啊蹭,想把韩非拱起的这一番怒火,先帮君王按下去。
他来这里也是打算劝谏的呢,当然是父亲心情越好,成功的机会越大啦。他扭着小脑袋在父亲衣襟上拱啊拱,像只软乎乎的小猫。这样一来,秦王确实也顾不上训斥韩非了,因为,孩子在他衣襟上蹭下了一堆囗水!
秦王满眼嫌弃把李世民“端"得远远的,语气里的不满都快溢出来了,“世民,你今年才只有两岁吗?”
李世民不好意思地擦了擦嘴角,朝父亲尴尬一笑。瞎,一个没注意,一低头口水就出来了,他真不是故意的。李斯瞅准时机,忙上前请示道,
“王上,救援灾区一事刻不容缓,还请您尽快派人前往北地各郡县。”秦王这才把孩子收回来抱在怀中,坐下来冷声道,“可,你现在就去找隗状核计人数,让他今日速速把人派出去。”李斯不动声色躬身道,
“臣遵命。”
说完就拜了个礼,转身朝殿外走去。
王上方才特意把韩非召来,显见,是想把救灾一事交给对方督办的,现在却明晃晃绕过了他,把此事交给了隗状…,可见,韩非今日提议的“赈灾”,确实触及了王上的逆鳞。李斯暗暗警醒,告诫自己千万要记住,这是一条绝不能踩的底线!秦王当场给了韩非一个下马威,本是想用君威稍稍震慑他的。哪知,李斯刚转身离去,对方却马上又开口道,“如今正是朝廷赈灾的好时机,请王上派人押送粮草与救灾队伍同行.”秦王眼眸微垂,紧绷着脸冷声道,
“此事,等打完了六国再说吧,我大秦的粮仓里,如今只有军粮,并无赈灾之粮,爱卿还是先回去吧。”
拨粮赈灾?在中原格局,未彻底分出个非黑即白的胜负前,秦国绝不可能罔顾国本、本末倒置,做出这种徒然的善事。韩非正想再说什么,李世民急忙转头,朝他一个劲眨着眼睛。韩非心中忽地一动,太子自幼就十分仁善,而在整个秦国之中,此事,恐怕,也只有他能劝得动王上了……
他立刻放弃了继续顶撞君王的念头,从善如流告辞离开了殿中。“呵!"等他走远了,秦王冷哼一声,把孩子放到地上,找了个舒适些的姿势坐回龙椅上,双手交握看着李世民,
“怎么,以为支走了你的韩师兄,就能在寡人耳边吹风了?如果你也想劝我赈灾,还是趁早回去的好,免得,又要跟寡人吵一架。”李世民再次扑上来紧紧抱住父亲,软声软气地请求道,“阿父,孩儿确实是这么想的。我听闻,北地民众遭此大灾,不但房屋毁却大半,连地里的庄稼也十有八九保不住了,如果朝廷不赈灾救济,他们肯定是活不下去的…”
说着这话,他的声音也渐渐哽咽了起来。
史书上短短的“地动,民大饥"五个字,却意味着一条条鲜活生命的消逝,天灾无情,百姓何辜!
秦王抽出被孩子扑来压住的双手,瞪他,动不动就哭!然而下一瞬,君王只能无奈轻叹着,终究伸手把他温柔抱住了,“寡人知道,你自小就是个心善的孩子,可是,上回我就告诉过你了,朝廷若是破了开仓赈灾的口子,往后,旱灾洪灾蝗灾地动,样样都要开仓放粮,我大秦一旦粮仓空空,还能拿什么来征服天下?”李世民抬起头,泪眼朦胧看着父亲,
“孩儿知道阿父的苦衷,但我曾在梦中,听过这样一句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听来实在让人心碎..阿父,孩儿不想看着大秦的北地变成白骨遍野之地,我愿意把这几年存下的赈灾粮捐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