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万历明君> 第230章 以一持万,树碑立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0章 以一持万,树碑立传(2 / 6)

有自己想法的活生生的人!

这些聚集而来的部众,有的是对岸庄子的佃农,早年为了躲避丁税主动投身主家为奴,这一遭度田清户,主家怕隐匿丁口犯朝廷忌讳,干脆将人直接撵了出来。

有的是磨坊的小工,最近各大庄子停耕,主家的磨坊也没了生意,坊里就只留了长工,小工全停了。

不在籍的客户,因为清丈,要被收归田亩;垦种荒田,避逃税赋,如今被迫要重新纳赋;乃至于被差役们借机勒索……

朝廷总以为这些人是无知无觉的禽兽,一个劲张贴布告,派文书说些囫囵话。

可谓是隔靴搔痒。

对大政的不满,才是这场民乱的熊熊烈火!

何心隐一副只要说服了他葛成,便能一呼百应的模样,同样是将赤民当做无知无觉的禽兽。

说句不好听的,他葛成算个屁!

哪怕他葛成扯旗造反,兵败身死,这些穷酸们把兵甲一扔,照样能回家继续过日子。

只要何心隐今日不能直面这些赤民,无论场面话说得多好听多正当,这场民乱就停不下来!

何心隐跟在葛成身后,缓步迈过门槛。

他顺着葛成的目光,扫过眼前黑压压的赤民们。

被葛成指着鼻子骂,何心隐心中并没有什么恼怒的情绪。

反而有些恍惚。

与皇帝辩经,被皇帝无情奚落,没有高屋建瓴的超然视野,不配对着朝局指指点点。

眼下欲劝服赤民,又被葛成鄙夷,口称为民,不过是满足自身虚无的道德体悟。

以武犯禁,以文乱法,真就成了人见人嫌的“儒生侠士”。

拘泥于经典学说数十年,骤然投身于实践,竟是这般彷徨无措。

何心隐站在葛成身侧,久久无言。

半晌之后,何心隐心中喟然一叹,将一应教训照单全收。

眼不窥天,脚不沾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稍作振奋后,何心隐才终于有了动作。

只见他凑近葛成,嘴唇微翕,声如蚊讷:“不知葛将军是哪条道上的朋友?”

声音在葛成耳畔模糊响起,引得他眉头微皱。

葛成转头瞥了一眼何心隐,寻思这位何大侠到底听没听懂自己的意思,如何突然攀起道上交情来了?

所谓道上,指的是绿林道。

道上多是江湖草莽,同时也是侠义之士的代名词。

何心隐自然是江湖中有名号的人物。

其多年来“屡变姓名,诡迹江湖间,侠游四海”,同时因为脱屣身世,芥视权幸,独独亲昵赤民,常年为道上的好汉所推崇。

用王世贞写史的定论来说就是,何心隐与邵樗朽皆大侠也。

葛成思索片刻,回头摆了摆手,示意几名骨干不要靠近。

无视身后不满的目光,葛成侧过身,面无表情对何心隐回应道:“某家到面生的,阳面长的,如今小小是个水滚子,落在济水跑野好几个年头了。”

“蒙乡里乡亲看重,为今日的事挑个肩。”

何心隐既然问起道上来历,葛成便自然而然也回起了黑话。

“虎金架。”何心隐又朝葛成挪了半步,几乎靠在了一起。

这是何心隐的本姓,梁姓的黑话,葛成作为道上的人,自然再清楚不过。

这俨然是互报家门的意思。

葛成迟疑片刻,瓮声瓮气地开口道:“蔓子多了,就不报了。”

何心隐闻言有些惊讶地看了葛成一眼,这是假名太多的意思——显而易见,葛成这个名字也是假名。

“趟过链子?”

江湖中人看重名气,若非身上有案子,不会频繁地改头换面。

葛成面无表情:“失风过几次,上次踩了个大的,朋友帮忙也没洗干净。”

“接财神?”

“讨公道。”

何心隐若有所思。

江湖中人,遍布四海,又各行其道,难免遇到眼前这般与道上朋友对上的情况。

为免自相残杀坏了江湖义气,早早便生出了一套江湖规矩。

双方在发生冲突之前,先说一段暗语,行“识英雄者重英雄”之礼,从言语之中探明对方的山头来路——也就是南春北典,合二为一,是为唇典。

若是双方接得上,那就互相给个面子,走江湖规矩;若是接不上,那自然没了情面,铁石心肠起来。

正所谓,天下根祖是亲戚,天下八式是一家,只需说出朋友话,走尽天涯决没差。

按江湖切口,保镖为响挂,称“占一线之地”;护院为内挂,称“占一塔之地”;绿林是为“朋友”。

二人方才你来我往,一问一答,说的便是朋友话。

譬如问来历时,到面就是东边,阳面就是南边,又譬如趟链子就是入狱,接财神是绑架寻财,讨公道就是江湖恩怨。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两人一问一答,及至此处,尚且一副说渊源、攀交情的模样。

但紧接着,何心隐却是蓦然抬头,死死盯着葛成:“老夫可以为清丈事做个诚心回应,但葛将军是诚心想听否?”

葛成愕然转过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