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一篇女扮男装科举文>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 / 2)

第197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陆安继续说下去。

她用的是朱熹对论语的解读,这位集理学之大成者对于论语的解读,非常符合大薪人的口味。

当然,既然陆安要塞私货,那就不会完全采用朱熹的理解。她用三天的时间,讲了半部论语的解析,在这群学士,还有后续加入的大儒心里,立起了自己对《论语》解读颇深的人设,这种时候,陆安相信,哪怕自己胡扯一句话,他们也都会先进行思考,看看是不是他们没领会意思。然后,陆安开始预备放大招了。

“吾六七岁便读《论语》,那时只是囫囵读之,不求真意。到十三四岁,始去思考夫子真意,甚至觉得自己所思所想胜过夫子。”诸学士大儒差点坐不安稳了。

如果不是是陆九思在说这话,他们早就呵斥出声了。幸好,陆九思下一句话安抚了他们的小心脏:“当然,这是年少不知天高地厚的妄言。再大一些,我便发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不免羞愧难当。”

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一一这话!!!

若说《论语》是开中国思想文化与儒学传统之先,直接影响后世文学的发展,那“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这句话,就是释意《论语》之巅峰。

当然,还有《孟子》,但是在场的人果断把后半句抛之脑后,脑子里塞满了前半句话。

以前的一些奇怪困扰一下子被这句话解决,他们的眼睛一下子就闪闪发亮了起来,表情时而羞愧,时而沮丧,时而兴奋,有些话哽在了嗓子眼里,他们想大喊,却又喊不出来。

“先生!"他们要疯了,不少人直接拉向陆安的衣袖,哀求道:“还有吗!还有吗!!!”

再多给一点!

一一今日才知《论语》真意也!

陆安道:“有。”

陆安:“正如尚书有伪作,其实《论语》也有伪句。”“什么一一”

“啊?!!!”

诸学士大儒傻眼了。

他们是渴望有一阵真理之风把自己卷走,思维随风而飘,飘到何处都无所谓,只要能更接近道,将文道研机到更深便好。但不是想接受这种狂风暴雨啊?下意识想否定,可……

想想《尚书》证伪这事……

诸学士大儒整张脸都被汗弄湿透了。

再想想陆九思对《论语》的解读,在场人敢说和他一样精通的没有一个…于是心里开始七上八下了。

陆九思出口就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在今穿古小说里,都要被用烂了。但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代表着它确实好用,极为方便用来打破儒者的世界观。而且,不用担心打破世界观后,遭受反噬,被全体儒者反对。一一因为肉眼可见,另外一种解释更符合广大儒生对孔子的印象。它占据着政治正确。

有大儒问道:“”这…先生,这句话不知哪里错了?”陆安反问:“在诸位眼里,夫子是什么样的人物?”一人答:“夫子之前,未曾有人因材施教,只是照本宣科。而夫子之门徒,其子路、冉有、季路,于朝中为师傅卿相;其子游、子张、子夏,友教士大夫;其曾子,乃道德先生;其闵子骞,德行最佳;其子贡、宰我,善于辞令,长外交;其颜回、子思远离世俗,甘于清贫……又有一人答:“夫子有教无类,只要交了束修,拜入他门下,便绝不会因其身份地位而有所偏颇。子贡之富不能使夫子私他,颜回之贫不能使夫子嫌他,公治长之齐国国大,子张之陈国国小,夫子未曾因此歧之,颜路颜回,曾点曾子,皆为父与子共入孔门,夫子并未因辈分而拒一。”接下来又是不少人提到了对孔子的印象,有的人将孔子奉若神明,夸得天上有,地上无,也有的人只是把孔子视为先师,以正常的视角去看待他。但不论是谁,在这种场合里对于孔子的看法只会去说他的正面形象。陆安听他们说得天花乱坠,等场面的讨论渐渐平息后,才接着说:“是,夫子他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那你们觉得,这样的夫子会说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此愚民的话吗?”

会不会,陆安不知道,但反正孔子已经是一个牌位,一个形象了,世人觉得他不会才是最重要的,他本身的想法如何,到底是言行不一还是后人误判,根本无关紧要。

“诸位认为,到底是夫子他心口不一准确,还是后世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恶意篡改夫子言辞更准确呢?”

陆安的话一出口,稍懂事点的人就知道说了:“定然是有人在恶意篡改!”这个思路的出现是多么的不合时宜、不受欢迎,但它既然已经出来了,在场的人又经历过一次来自《古文尚书》的打击,此刻便在心里琢磨了起来。孔夫子他真的会说出“老百姓可以让他们遵从我们的意志去做事,却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那可是有教无类的孔夫子。

而且,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话来看,夫子可不是死守尊卑的人。他更认可在其位谋其政,当国君的要尽职尽责地治理国家,具备君主该有的德行,当臣子的则应该勤勉做事,忠于君王。当父亲的要尽心尽力抚养子女,当子女的贝则应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