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
林啸这点对点的爆破,也是让南宋三位祖孙太上皇,反应不一。
南宋,临安宫中。
宋高宗赵构脸上的表情先是诧异,随即化为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
看着林啸课堂上自己之后赫然连着两个太上皇一一儿子孝宗、孙子光宗。
林啸之前关于“开国太祖行为风格深刻影响后代”的话言犹在耳,他也试图理解,宋室南渡,百废待兴,金虏压境,他禅位是为了……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保全半壁江山?
还是为了自己那点名声与最后安逸?
想到这里,赵构内心一滞。
“影响……竟至于此?”
他喃喃自语,心头泛起一股难以名状的酸涩和难堪。
想到后世史书必将浓墨重彩记录这“三代太上皇”的奇景,再看看手中那本他刚命人誉抄的《石灰吟》,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疼。
秦桧在一旁小心翼翼觑着皇帝脸色,大气不敢出。
“哎……”
与此同时,宋孝宗赵普则是忍不住一声长叹息。
当他从林啸的PPT之中,明确看到自己的名字与退位事实,再看到儿子光宗紧随其后成为太上皇时,忍不住长叹,整个人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
他即位之初是何等雄心壮志,锐意北伐,整顿吏治。
他曾立志要做中兴之主!然而……太上皇那无形的权力阴影,朝堂上主和、维稳的沉沉暮气,一次次北伐受挫的冰冷现实,以及对身后事那难以言说的顾虑和失望……这一切最终消磨了他的意志。他以为自己退位是顺天应人,给儿子施展空间,可结果呢?
儿子也……
宋孝宗闭了闭眼,一股难以言表的疲惫和意兴阑珊弥漫全身。
“罢了……都罢了,终究是朕还不够担当啊!”
一声长长的叹息,蕴含着他无尽的失落和自我厌弃。
“朕有何错?!都是他们在逼朕!”
宋光宗赵惇的反应则截然不同,看到自己成为太上皇,他一点儿也不意外,只是有一股怒火和憋屈升腾而起。
唰的一下,他直接对着天幕低吼:“朕能怎么办?有人干涉朝政,大臣们指手画脚,父皇他……他也默许!是朕承受了所有压力,是他们……是他们所有人都对不起朕!朕不想这样!朕也不想当什么太上皇!”朝堂无声,所有人都在静静地看着光宗,只感觉他的精神状态,实在是有问题。
“连续三代皇帝皆为太上皇?”
李世民眉头紧锁,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
“这……这哪里是帝王?此乃何等的……无担当!而且祖孙三代,都没担当!”
“国逢艰难,君王自当砥柱中流。如此推诿避让,将社稷苍生置于何地?禅位以求安泰?荒谬至极!”他看着赵构、赵音、赵惇的名字排列,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
他戎马一生,深知治国不易,但从未想过堂堂一国之君,尤其是祖孙三代,会以这种近乎摆烂的方式放弃责任。
对比之下,就是李渊摆烂,他也摆烂,还有他的儿子也摆烂,那大唐岂不是完了?
治理国家,真的很难?
这让他第一次对“治理国家”是否“太难”产生了一丝动摇,莫非南宋的情势,已远超他所能想象的绝望?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面面相觑,也被这旷古奇闻震住了。
“三代太上皇……传承至此,绝非福兆。”
东汉,刘秀也皱眉不已,直觉告诉他,这绝对不正常!
汉室中兴虽难,但也从未出现过三代皇帝都主动或被动退居幕后的局面。
问题根源是什么?是皇帝太懦弱?是权柄旁落?还是有更深的隐患?
“嘭!”
北宋,一只玉盏被赵匡胤重重顿在案上,酒水四溅。
“二弟!你给朕看看,给朕说说,这是怎么回事?你的后代,还是朕的后代?”
赵匡胤不满的看向赵光义,大声质问:“朕的大宋基业,怎会生出如此……如此怯懦无能的子孙!?”赵光义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官家息怒……此乃南渡偏安之局,情势应该与我们大宋开国之时迥异……”
“迥异?”
赵匡胤打断他,不满道:“再迥异,也非帝王逃避职责的理由!他们走的是哪门子路?东晋司马家吗?“这后世子孙……真是,真是辱没了祖宗!”
一股浓浓的虎父犬孙的憋闷感堵在胸口。
林啸可不知道,一不小心又让不少皇帝破防。
“同学们都很震惊于南宋这太上皇量产的记录。”
讲台上,在同学们吃惊和议论中,林啸又开始讲解:“表面上看,是祖孙三代接力赛跑般当上了太上皇,看起来挺奇特。但究其根源,这祸水源头……”
林啸的声音陡然清晰:“还得流回我们的宋高宗赵构殿下!”
“哈哈哈!对,都怪他!完颜九妹!被金国吓破了胆!”赵麦可抢答道。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附和笑声。
“是的,就是我们的九妹赵构!”
在笑声之中,林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