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难?”
经过萧何这般分析,众人也意识到了这题的难度。
“这样吗?”
刘邦听进去了,忍不住抬头看向题目,尝试分析了一下:“这黄老之术?听着像道家,叔孙通那套?”“独尊儒术?这不是林啸之前提醒的扶苏那一套吗?”
“兵强马壮?打仗是韩信干的活,治国总不能天天打打杀杀吧……这题,可以排除?”
“所以,我们是孝治天下?一个孝字,怎么治理天下?”
刘闯给的干扰,直接让他皱起眉头,从尸山血海走过来的他,压根不信孝字能治理天下,同时也不知道这个孝字,怎样融入天下的治理当中。
然后,摆在他面前的治国例子,的确只有商周秦。
大秦暴虐短寿,二世而亡的惨状就在眼前晃悠。
自己提三尺剑取天下,靠的兄弟义气、够狠够滑,可如今坐在这龙椅上,面对这诺大、且暗流汹涌的江山,该怎么坐稳?
怎么传给子孙,让刘家的江山不至于像大秦一样,几年就轰然倒塌?
“这两年,怕是不太好拿啊!”
刘邦忍不住长叹一声,再次看向众人:“大家也不要太过依靠丞相了,这天下,我们打下来了,但如何治理……恐怕还是需要各位,大家不妨也想想这一题。”
“没事,答对,答错,朕都不怪大家。”
刘邦就是这样,很清楚自己的本事,善于听劝,也善于集中大家的想法。
“陛下,此题……这一题,好像有点难。”
“对啊,照着丞相这样一分析,好像,这两年寿命,的确不好拿。怪不得会答对奖励两年寿命……”经过刘邦和萧何这么一分析,众人也意识到了这一题的难度。
难点在于,他们面前都是失败的例子,他们没有参考的,对于如何治理那么大的帝国,他们只有慢慢摸索。
大汉朝堂,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每个人都在皱眉思考。
大汉帝国以何治天下
这是一个宏大而深刻的命题!
它问的不是刘邦用什么打下了这片江山!
它问的是大汉这个王朝、这个即将传承数百年的帝国机器,究竟要靠什么来维系统治?
靠什么来驾驭百官万民?靠什么在文治武功、休养生息与征伐不休的交替浪潮中屹立不倒?治理一个刚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人心思定却暗流汹涌的庞大帝国,光靠一个“孝”字?
那太虚!太不够用!
光靠兵强马壮?
那是取乱之道!光靠一家之言?
那如何兼容并蓄,稳定各方人心?
黄老之术讲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是好,可过于无为,那些刚刚平息的野心勃勃之辈会不会再生事端?商君之法酷烈,秦二世而亡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但其中的度量衡、法度威严、郡县制骨架,是否就是帝国长治久安的脊梁?
时间,一点点走过。
这一题,真的考验到了大汉众人。
倒是萧何,时而看着众人,时而看着刘邦,再时而看向天幕之中的选项,眼中的思考,迷惑,渐渐化开,似乎有了答案。
于是,在最后三分钟,萧何果断抬头。
“陛下,臣好像有答案了!”
此话一出,众人齐刷刷的看向萧何。
“快说,丞相!”
刘邦连忙道。
“陛下,臣结合林啸以往的课,还有大秦的教训,认为……林啸给的这一题,并不是单纯的选择题,而是一个顺序题目!”
“他说过,这题每一个汉朝皇帝,都有自己的答案……”
“以上这四项国策,可能直接贯穿了我们大汉帝国,而现在他要我们汉初来回答,臣觉得,他是想要我们回答……
“汉初国策问题!”
“一元之始,他想要我们回答,怎么定下一这个问题!”
“定下一这个问题?”
刘邦咀嚼着这个词,眉头紧锁,抬头看天幕,这并非选项中任何一项。
“是!陛下。”
萧何却没有管,而是道:“暴秦虽亡,其速令人警醒。然秦灭六国,横扫六合,靠者何?非徒暴虐,更在其定下了郡县制这个基础。”
“郡县制就是这个一!定下了国家的骨架。”
“六国法令各异,田亩不同,文字相殊,是故人心离散,国力难聚。”
“我大汉承袭秦土,欲根基稳固,此一字不可废!”
“必须承其律法骨架,行郡县以统御四方,使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此乃筋骨,可维持帝国不倒。”
“否则,纵分封诸侯,亦将重蹈周室秦灭覆辙,分崩离析。”
刘邦眼中精光一闪。
对!秦亡太快,但秦的统一格局,他决不能丢掉!
这郡县制、这秦律的严整框架,是好东西!
萧何继续道:“然!筋骨立,不可失其气脉,否则刚极易折!暴秦之失,在于严刑峻法、苛捐重役耗尽黎民之气脉,更在于焚书坑儒,自断文教之柔肠,使帝国如僵尸,无丝毫回旋余地。是故一”“次在揉而用之!”
“揉而用之?”
刘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