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淫残暴,几岁就登基,把国家折腾得底朝天!还有宇文赟的荒唐…”
“国赖长君!明太子制度过早固定继承人,万一后续发现不行,纠错机制太僵硬,容易酿成大祸!对于一个庞大帝国而言,幼帝风险,堪称心腹大患!”
被太上皇那节课提到的宇文赟和高玮两人一听,更是不爽了,他们竞然在这里又成了反面案例。“再看隐太子。幼年期,皇帝对儿子们大多都很宠爱,尤其年幼的皇子,懵懂可爱,得到的父爱可能一点不比明太子少。看上去一片和谐。”
“当然皇帝也可能偏心爱嫡长子……也可能偏爱某一个,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因为没有太子名分,最大的宠爱也像是空中楼阁……”
“那个原本最受宠的儿子,未必能最终走到终点。当有一天他突然发现,父皇从未考虑过自己当储君,那种落差和打击,可能比明太子遭遇的还要残酷!”
“从无限可能到彻底无缘,这种心理落差往往更容易埋下仇恨的种子,毁掉一个儿子,反弹更加剧烈……譬如北周武帝宇文邕极力打压少年太子宇文赟……让宇文赟都没自信自己是太子了,某种程度他以为自己是隐太子,然后得知父皇死的消息,高兴得棺前跳舞。”
“所以我们可以大概得出结论一一单论幼年期太子的感受和成长保障,明太子绝对碾压隐太子!名正言顺,无上荣光。”
“但对于皇帝和整个帝国而言,明太子的早定国本却是一个巨大的、甚至有些草率的赌注。”“隐太子的制度优势,这是避免了这种赌注!”
这种对比,让一些心思浮动的皇帝,暂时打消了心思,宇文赟这个案例,对于赵匡胤、忽必烈等人来说,的确是明太子成隐太子的极端案例。
林啸加快节奏,紧接着展现下一页,出现内容。
成年期:考验与养蛊一一线性的成长VS残酷的竞争
林啸竖起第二根手指:“第二个阶段,我称之为成年期或考验期。这是决定未来的关键期!”“明太子制度的考验期:按部就班的培养与突然的压力。”
“明太子的培养通常是线性的、相对可控的。到了年龄,比如加冠礼后,皇帝才会逐步赋予太子监国、参与朝议、独立处理政务等权力和任务。这个例子我就不举了,刘据、朱标都是典型,这个阶段皇帝对太子的态度相对缓和,带着期待和扶持,考察其能力是否能胜任未来的君主之位。”
“优点在于循序渐进,太子有足够时间学习和适应,心理压力相对可控,父子关系也有机会建立在一个共同目标上一一培养合格接班人。”
“但是,明太子制度的劣势,就很明显了,相较于隐太子,他们就是温室里的花朵!比如,明太子下,太子就在深宫,其他皇子在外地亦或者经历其他历练,无形中,会很容易拉开差距。”
“这种线性考察也有弊端:考验期往往集中爆发在特定时段,压力陡增。且考验内容相对标准化,如处理某几件差事、监国表现等,缺乏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历练。太子容易在相对温室里成长,真遇到复杂局面,比如靖康之变的宋钦宗,未必能扛住。”
“而且,它天然压制了其他皇子的锋芒,等于提前宣布其他人无望,容易导致真正有才能的非嫡非长者在压抑中积蓄不满。”
“而隐太子制度的考验期:全周期高压,丛林法则养蛊场!”
“隐太子制度下,没有幼年期成年期之分。”
林啸语气变得严肃,“在这个制度下,整个成长过程,每一个皇子,无时无刻不处在隐形的终极面试中!”
“考察是贯穿始终的。学业、骑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办差能力、结交人脉、甚至是在皇帝面前说话的艺术……每一项都可能成为加分的砝码,也可能成为致命的错误。”
“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高压催生斗争智慧和抗压能力!皇子们必须在复杂诡谲的环境中学会洞察、隐忍、谋略、甚至结盟与离间。”
“同时,它给所有皇子一个公平竞争的幻觉,有可能筛选出真正最强者!”
“想想历史上的太宗们: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哪个不是在残酷斗争中最终胜出的?”李世民和朱棣,都不约而同嘴角抽动,但细细想来,他们斗争经验都无比丰富,自以为超过了太多深宫之中养成的太子。
“但隐太子也有致命伤:拔苗助长与庸才天降!”
“隐太子缺点同样恐怖!”
林啸话锋一转:“这种养蛊式竞争极易导致人格扭曲,勾心斗角耗尽心力。一旦最终继位的是个在斗争中耗尽了所有美德和锐气、只学会了权谋的人,后果不堪设想,比如经历八王司马乱西晋,大家竞争就很下限了。”
“更可怕的是,在明太子制度下,还有典型的隐太子在阴影当中,却没有相应的隐太子制度,培养其他皇子。”
“比如国难当头,无人可用,只能点兵点将,胡乱抓阄。这种无人培养的隐太子,就可怕了。比如那个只当了27天就被废掉的昌邑王刘贺,或者本身素质不错但缺乏系统理政经验,比如崇祯,这些原来不在明太子序列的隐太子,没经过系统培养,对帝国而言就是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