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讲的是教育,还是太子的学习制度?”
听到林啸这般轮番盘点,朱元璋一时间也忍不住思考。
“父皇,林啸现在讲的,似乎是学习,科举的发展,之前好像也说过……只不过,切入点不一样?”朱标也试图追上林啸的思路:“接下来,或许就会讲我大明皇子的学习情况?”
果然,话音刚落,林啸盘到了大明。
“而到了我大明……”
林啸的目光似乎穿透时空看到了奉天殿里的父子俩。
“开国太祖朱元璋陛下,出身微末,尝尽了乱世之苦和没文化的亏!”
“他深知知识和人才对于巩固江山、安邦定国有多么关键!所以,他不仅仅自己手不释卷,学到晚年也孜孜不倦学习,更把这份刻骨铭心的认识,化作了对子孙后代的严格要求!”
“他创立的大本堂,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清朝皇子这变态学习的前身!其中蕴含的精神,就是要让皇家的下一代精英,从最基础的经史子集开始,到治国理政的方略,乃至军事技艺,都要进行全面的、高强度的学习训练!”
“其出发点,正是为了弥补他自身的遗憾,为了大明江山代代有才人!这大本堂制度,正是大明版的储君级精英教育的核心体现!”
“其严格程度和目标导向,与今天我们看到的清朝皇子课程表,在精神内核上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将针对太子的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扩大到了整个宗室与核心勋贵集团!这本身,就是一种更大范围内的精英普及!”
“父皇,看,林啸也是这样认为的,您早就把我们都当成隐太子培养了!”
听到这里,朱标简直是与有荣焉。
“哈哈……听了这么久,总算听到林啸口中,有对咱的好话了,不容易啊!”
朱元璋当即心头舒爽,眉开眼笑。
然而,他的笑都没几秒。
林啸带着一丝惋惜的声音就传来了。
“只可惜,历史总是充满了转折。大明的藩王制度和后续的靖难之役,虽然证明了朱元璋广泛培养精英的初衷确有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让朱棣崛起,但也让朱棣以及大明以后的皇帝对宗室领兵权力产生了极大忌惮和收缩。”
“再加上明中后期皇室主脉子嗣相对不丰,以及种种历史因素的制约,这套由大本堂开启的、高度体系化的皇家子弟高密度学习模式,未能像后来清朝那样被更严格、更普遍地坚持下去并发展至巅峰……这其实,也是明朝统治阶级的集团,最难的一点……”
“甚至到最后,出现了木匠皇帝那样类似文盲皇帝的传说……”
林啸说出了朱元璋他们未曾设想的未来,甚至还多透露了一点未来。
“什么?朱棣以后……大本堂就没有开下去了?”
“我老朱家,后面的皇帝,之所以出现朱祁镇……出现那什么木匠皇帝,都是因为取消了大本堂?”这种透露,让朱元璋对朱棣的不满,再次涌上心头。
“藩王上位,导致对其他藩王的忌惮……”朱标则是果断看到了朱棣要这样做的原因。
“看!爹!我们这套学习制度,学不来的!皇子很少,大本堂都取消了!”
这番论述,让朱高煦两人,简直大喜。
“这……对哦,好像这套学习制度……本身就要对皇帝的子嗣有要求,若是只有两三……”朱高炽心头一动,仿佛也找到了隐太子制度的缺陷。
“这……朱祁镇,朱由校……”
两个被先前提及的朱家后面皇帝这反面案例一出来,就让朱棣刚刚升起的高兴,一下子熄灭了下去。是他,他的成功,反而封死了后面的路吗?
“然而·……”
林啸很快又跳过了明朝。
“明朝皇帝上不学无术的教训,由后来者来补足……”
“清廷入关,汲取元朝统治不稳的深刻教训,又要面对人口众多、文化根深叶茂的汉地十八省。想要以少数统治多数,想要驾驭庞大的帝国机器并持续维系统治合法性,他们极其清楚:统治集团的核心一一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弟们,绝不能腐化堕落,绝不能失去核心竞争力和对汉文化的深度理解!否则,大厦倾覆只在旦夕!”
此话一出,康熙身体颤动,眼中爆发了一抹光芒。
因为,林啸看透了他。
“因此!清皇室……确切来说,是从康熙开始,从朱元璋大本堂的严格框架中获得了启示,又深刻体会到自身统治的独特挑战。”
“他们不仅延续了大明重教的精神内核,更将其推向了极致!”
“他们将教育视为维系统治的根本命脉,将学习的强度、广度、深度都拔高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凌晨三点摸黑起床,酷暑寒冬雷打不动,文韬武略无一不精,礼仪规范刻入骨髓,全年假期屈指可数!这便是他们打造的魔鬼课程表!”
“其目的只有一个:锻造出一批批学识渊博、能力出众、纪律严明、符合统治需要的爱新觉罗家的精英产品!他们要确保统治集团的核心成员,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过硬的本领和对复杂文化的掌控力。”“这,既是一种统治策略,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