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课堂直通历史,老祖宗得了MVP> 第182章 刘邦:再造反是狗!张居正绝望!李世民:大唐不会土地兼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2章 刘邦:再造反是狗!张居正绝望!李世民:大唐不会土地兼并!(3 / 4)

着天幕,更多是一种审视和求证的目光。

“众卿,林啸所揭西汉土地之弊,亡国之患,确实惊心。”

李世民看着众人,也忍不住侥幸道:“然而,朕观我大唐基业,却未必会重蹈覆辙。无忌,你说说,我朝的土地之法,比之两汉如何?”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知道李世民这也是要借此盘点大唐应对土地兼并这个问题的措施。

“陛下所言极是。为长治久安,杜绝豪强兼并、流民失所之祸,我朝立国之初,即承袭北朝、隋之制,行均田制。此乃安邦定国之基业!”

“其核心有三,皆直指土地兼并之弊!”

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其一,授田于民。我大唐立国后的土地制度,男丁年十八以上授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合百亩之数!妇人减等。老者、笃疾者各有授田。口分田占大头,身没则还官,永业田则世袭不替。”

长孙无忌忍不住感慨道:“这就如同林啸所言王莽《王田诏》之梦想,我大唐替王莽实现了!”“由朝廷主导分配,尽可能确保耕者有其田,无地流民可迅速获得国家授予的田地,立家立业!”“我大唐此策,从根本上杜绝无地农民大批出现!西汉末那种人均十三亩、流民三十占三成,在我大唐这个土地制度下,应该不会出现!”

李世民满意颔首,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

这正是他认为大唐制度优于汉的关键!实现了王莽做不到的事情!

长孙无忌继续道:“其二,限制土地交易!此为要害!我大唐律法明文:口分田严禁售卖、典押、贴赁!”

“违者土地没收,财没不追,钱主与卖主各答二十!此为铁律,悬于豪强巨贾头上之利刃!”他语气斩钉截铁:“此律直指土地兼并根源一一自由买卖流转!大汉之败,核心就在买卖!”“我朝将此阀门牢牢锁死,使口分田永在官册,纵一时流离,田地仍在册待还官、待新授,而非如汉时般可以自由聚敛于豪右之门!这难道不是斩断兼并之手足?”

殿内房玄龄等人纷纷点头,魏征虽习惯性地想挑刺,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设计的核心逻辑在理论上是强大的。

“其三,配套府兵制,寓兵于农!受田男丁,既是生产者,亦为府兵。”

“他们以永业田为家业根本,朝廷授予口分田维持生计,战时轮番上番服役。此制强军与养民兼备!”“有恒产者有恒心。府兵得田,世代守业,既能自给,又因土地系国家所授,归属分明,故对国家有天然的忠诚!”

“此亦能大幅减少兵源流散、沦为豪强私兵的可能,这极大的杜绝了流民的产生!”

长孙无忌一番分析和重新论述,结合着林啸刚刚盘点的西汉土地政策,让文武百官和李世民皆是忍不住点头,同时松了一口气。

他们大唐这样了,应该不会亡于土地兼并了吧?

“所以·……”

长孙无忌总结道:“两汉之衰,弊在豪强坐大,买卖无禁,终至积重难返。而我大唐均田,其授田之广,已与那王莽理想数量相近!其限制交易之严苛,远超两汉!其府兵制之配套,更为稳固!”长孙无忌的论述在太极殿回荡,他描绘的大唐均田制蓝图,在现在看来,确实如一座坚固的城池,抵御着土地兼并这头从西汉咆哮而来的怪兽。

李世民不住点头,长孙无忌无忌所言,正是他心中所想,也是他引以为傲的大唐根基!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地扫过房玄龄、魏征等人,最后又落回长孙无忌身上,充满赞赏和得意道:“爱卿所言,深得朕心!北魏苏绰,北周武帝,乃至先隋文帝,皆行均田之政,唯我大唐承袭光大,规制最明!”

“我朝授丁男田亩近乎百亩,已应了那王莽《王田诏》所谓惠及万民之数!然我朝之制,非如莽之蛮干,强行收归国有又均分,徒惹滔天巨祸。我们大唐之法:国有之土,授之于民,权归其世业!此乃顺天应人之正道!”

此刻他像是在对历史宣告:王莽想而未成之事,在他统治下,是有根基地实现了。

“更关键者,在于禁绝买卖!林啸说的土地兼并,买卖是基础!只要我们限制了买卖,就不可能存在土地兼并!”

“再者,那二十亩永业田,虽可传于子孙,亦可种桑麻、植榆枣、建宅舍,实为安身立命之家业基础!“同时我大唐律法并未禁止其内部传承或经营,却严禁其大规模流入市场!”

“有此田在,就算八十亩口分田出现问题了,一丁之家,断不至于沦为西汉末13亩流民那般赤贫!其温饱之基,已有朝廷铁律保障!”

李世民越说越自信,尤其说到府兵制,更是自信满满:“再配合府兵之制,兵源出自授田之农,家业与国运相连。府兵户不仅赋税有所优免,更能因功授勋获田!”

“这寓兵于农的百万府兵,遍布天下,本身既是国家柱石,又是那拥有田产、心怀朝廷的稳定阶层!其力足以慑服地方,其心亦难以被豪强轻易蛊惑。”

李世民越说越坚定,环视群臣,仿佛在宣告一个结论:“故此,朕观我大唐均田之制,授田有规,禁易有法,永业有依,府兵有根!此层层布局之下,那西汉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