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林啸走出教室,意味着他这两堂让人印象深刻的课程结束。
“林啸的课,质量越来越高了。”
“然后这种课,是后世的这些储君们,在这个年纪,要上的吗?”
大唐,甘露殿。
林啸的课,虽然结束,但李世民凝望着天幕上那些叽叽喳喳、充满朝气和求知欲的三班学生,这次感慨,特别深。
一是这节课,对他的影响很大,毕竟点对点内涵了他们,剧透了他们的太子未来。
二是后世的这些比大唐储君李承乾还小的未来储君,能有幸有林啸这种水平的历史老师上这些他们都醍醐灌顶的高深课程。
就让他挺吃味,挺嫉妒,挺担忧。
这或许是更高深的屠龙术。
三班这些普通人的孩子,就这样简单的学了。
相比他自己的太子和儿子们……
尤其是,现在三班学生们正兴奋地列举着可能入选西汉八个第一的条目,虽显稚嫩,但那份敢于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却像一根无形的针,深深刺入了李世民心中。
他看着殿内的太子李承乾、李泰、李佑等皇子反而没这种探究,心头莫名生出一抹邪火。
“高阳,青雀,叔明!”
他直接开口,目光如电扫过几个儿子,猛然发问:“方才天幕所言,西汉八个第一,你们,谁能答上来一一?
李承乾心头一紧,张口欲言,脑海中却一片混沌。
文景之治?吕后称制?这些他当然知道,但八个第一从何细数?
林啸老师的划分方式,虽然也给了他思路,但他从没当自己是林啸的学生,他一时间思维都跟不上。李泰心思机敏,反应最快,上前一步试探道:“父皇,儿臣以为,汉承秦制,稳定华夏,此为大一统之延续,可称其功。至于第一,或指文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开创治世之先河?”
“亦或者是,第一位太皇太后王政君导致王莽篡汉?”
李佑则更是一脸紧张,这问题,是他能回答的吗?
看着儿子们或犹豫、或揣测、或茫然的表情,李世民眼中划过一丝深切的失望,最终化作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唉”
这一声叹息,仿佛有千钧之重,让几人又紧张起来。
“你们几个,自幼受宫廷名师教导,享尽天下最优厚的老师和教育,尤其是文史修养,岂是后世这些……初中生所能比拟?”
李世民踱了两步,语气愈发沉痛:“可今日天幕之中,这些后世储君,面对林啸抛出的课题,即刻便能侃侃而谈,纵有不尽不详之处,那份思辨与热情,却是扑面而来!”
“而你们呢?大唐的储君,朕亲封的亲王!竞无一人能条理清晰地举出哪怕三两个西汉第一?连后世这些一个班几十个储君都不如!”
“这让朕,如何能不失望透顶!”
李承乾闻言面色惨白,羞愧地低下头颅。
李泰也愣住了,原来父皇需要他们如同三班学子一样。
李佑低下头。
长孙无忌和程咬金他们一看,顿时也知道李世民生气在哪儿了。
比起三班这些同学,大唐的皇子们,在这道同样水平的西汉历史题之中,表现竟然不如这些平民孩子活跃。
身为家长,他们也挺气的。
“这就是我们大唐的储君?大唐的皇子们?你们这种表现,让朕,朕怎么放心把大唐江山,交给你们啊‖”
“尤其是对一个西汉八个第一,都说不出一二,更遑论针对土地兼并这种尖锐的问题?”
李世民此刻越说越有些生气,并非全因儿子们答不出具体答案,而是借题发挥,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危机一储位纷争带来的隐患和僵化教育的弊端,对比林啸的课堂教育,他意识到了危机和不足。“儿臣愚钝!”
“儿臣知错了!”
“儿臣定然向三班同学学习!”
李承乾、李泰、李佑等人,面对李世民的压力,还能怎么办,只能连连低头认错。
“学习?”
“还不够!”
看着认错低头的儿子们,李世民深吸一口气,似乎下了某种决断,目光骤然凌厉,一下子盯着李承乾:“既然天幕已然示警,言明太子制度弊端重重,又预示了承乾你若不能改弦更张,未来恐生不测!”“那好,我大唐,便要做那破除陈规、顺势而为之事!”
此话一出,长孙皇后,长孙无忌,魏征皆是心头一紧。
果然,李世民借题发挥,直接朗声宣布:“今日起,朕宣布一一废除立明太子的制度,改为隐太子制!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不仅皇子们愕然抬头,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重臣也都面露惊容。
长孙皇后张了张嘴,最后又果断闭嘴。
李世民无视众人的震惊,尤其是仿佛感受到长孙皇后的目光,他直接看向惊疑不定的李承乾身上:“承乾,你依旧是大唐名正言顺的储君!是明太子!此位不变!”
紧接着,他锐利的目光扫过李泰、李佑等其他皇子:“但其余诸皇子,皆拥有公开的储位竞争之权,从即日起,皆为隐太子!”
“尔等也需接受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