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谁更怕鬼?
刘彻都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好人。
作为一个皇帝,他考虑的只有怎么样对自己最有利,对大汉有利。刘侄的存在,她无论是上天所不能容也罢,上天所容也好,她的生死都只在刘彻的一念之间。
不杀刘侄的好处显然易见。
卫家,卫青的能干,那是他对付匈奴的一把利刃,暂时刘彻寻不到更称手的一把利刃。自断其臂的事,刘彻是不会干的。况且,卫家无势,他们那样的出身,为世家贵族所不耻,卫家上下唯一能够倚仗的从来都是刘。刘蛭在未来谋反的事,那得是四十年后才会发生的事。他需要为四十年后的事担心心害怕?惶惶不可终日?至少刘彻不以为才十岁的刘侄值得他在意。刘侄在这之后流露出的价值,才是更让刘彻欣喜的存在。刘侄的脑子里都是宝贝,很早之前刘彻已经知道。自小在窦太皇太后活着的时候,刘侄便知道卧薪尝胆的道理,强兵以对付匈奴,刘蛭一直提出应该利其器。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此,刘侄一直让人不断的研究武器,成果是摆在明面上,由不得刘彻否认。
刘彻一直在期待刘蛭拿出更多的好东西。
看,盐,造纸术,印刷术。
上天所教的,以前的刘蛭不说这样的话,天幕出现之后,刘侄也开始造势了。
真的假的,刘彻无法确定,可他能够确定的独一点,得利的人是他。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能够让文化得以传播,这样一来,大汉借此可以让更多的人读书识字,于大汉大利。
何况百川书院建起,刘蛭也将一连串的计划道来。笼络军心,也让大汉得到更多的人才。
赵先生把话都说白说透。
说吧,刘彻不介意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哪怕以后刘蛭会谋反上位又如何,今日的她忠于他,不曾做下有损大汉的事,刘彻容得得下她。这样的一句话可以让多少人安心,刘彻想的更是,今日的人,谁能活到四十后?
大汉朝的皇帝们,他们平均的寿命几何,于大汉里,多少人能活到四十?刘彻不操心,由着刘侄想办法让大汉更加强大,更加厉害。刘侄只要变强,也会想办法让大汉更强,得利的人是刘彻。露出笑容,刘彻迎向赵先生问:“这个答案阁下满意了吗?”赵先生都选择直接的问上刘彻,刘彻反问,他也如实答道:“满意。很是满意。陛下圣明。大汉有陛下这样圣明之君,大汉之幸,也是天下百姓之幸。”好话赵先生是会说的。
对此刘彻招呼道:“走吧。去看看。”
继续的往前去,只为看看刘侄要那么大的地方干什么?刘彻看到了鱼塘,也看到不少青苗和一些菜。粗略看下来,刘彻最好奇的是百川书院怎么上课的。刘侄都提出教材的重要性,提出来却再无下文,好像那么一个事随口提提而已。
刘彻忆起刘侄提出来要干的事,为让他知道有那样的一回事,剩下的结果迟迟没有上交刘彻,引得刘彻心里一直记挂,无奈拿刘蛭无法,都知道刘晖的事情多,为此盐务上事都交了大半到平阳长公主手里。那刘蛭只有一个,她把事情挑起,刘彻是既得利益者,刘侄无意独揽诸事,高兴的人是刘彻。
读书育人,在于教,刘彻只想看看他们课上得怎么样。赵先生一听面露难色,忙道:“陛下,因着刚开始,难免有些乱。”这得提前说好,免得刘彻到时候看见后先怀疑起刘侄的本事。“怎么个乱法?"刘彻好奇,上个课还能乱到何种地步?很快刘彻见识到了。
学生们在台下坐得欣赏台上的先生们吵,先生们相互吵得面红耳赤。刘侄在旁边给学生三不五时的解释,最后实在忍不住的道:“先生,你们吵得让人听懂,听不懂我还得多补充,这不是多此一举?”“什么叫多此一举?"有人顺着刘蛭而问。“脱裤子放屁就是多此一举。"有人非常体贴的道出这所谓的多此一举,刘侄……
“话粗理不粗。"刘蛭补充,上方先生吵得差不多,冲刘侄挥手道:“公主,不成了,就到这儿吧,再吵下去我们都受不了。”刘桎那儿记了不少东西,一听马上起身朝人作一揖道:“辛苦两位先生。”两人也同刘侄回以一礼,都分外的客气。
“散了散了。明日再来考你们今日先生们到底都教了你们什么。"刘晖收起面前的纸张,都是她辛苦补充写好的。
“恭送先生。"别的规矩可以慢慢学,尊师重道必须得第一时间学。用刘侄的话来说,连尊重老师都做不到的人,不必读这个书了,她是不会收人。故而,进了学校的人,报了名也给了时间,在七天的时间里观察品性,不懂得尊师重道的是第一个被送走的。
别管家里人怎么来哭怎么求情,品性问题,不收。七天的时间,刚开始是不懂,那很正常,有人教了之后还犯下同样的错误,便是无意悔改。刘侄的理由充足,说破天去也挑不出错。学校免束修不代表学校没有门坎,只不过是因为百川书院办学的初衷和别的学校有所区别,更多在于惠于民,也让军中将士们知道,大汉上下记得他们的功劳。
有了送走的人,这些学生明白了,他们不仅到百川书院读书识字,也是要在这儿学规矩的。这些规矩好与不好,那得他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