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大道至简> 第 63章墨色分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63章墨色分歧(1 / 2)

画室的晨雾还没散透,松烟墨的香气就裹着潮气漫了满室。周苓跪坐在画案前,手里的兼毫笔刚蘸了淡赭石,在雨巷尽头的墙根处轻轻扫过——那是她画的《江南雨巷图》,石板路用浓墨勾了缝隙,雨丝是用清水调了墨,趁湿晕出来的,连墙头上垂下来的藤叶,都带着点雨打后的蔫意,墨色里掺了点花青,嫩得能掐出水来。

画案的另一头,陈迹正对着《塞北雪原图》的草稿发怔。他手里的狼毫笔悬在半空,笔尖的浓墨滴了点在画纸上,晕成个小小的黑点,像雪原上落了只孤鸟。草稿上的枯树已经勾好了,枝桠像铁骨一样刺向天空,月光是用淡墨衬出来的,留白处泛着纸本身的冷白,连空气里都像飘着雪粒,清冽得能冻住呼吸。

“陈迹,你看这样行不行?”

周苓放下笔,把自己的画案往他那边推了推。两张画并排放在一起,江南的雨巷湿软,塞北的雪原冷硬,像两个隔着千山万水的世界。她指着雨巷的尽头,那里现在还是片留白:“我想在这儿加一抹夕阳,用朱砂调了藤黄,淡一点,像雨快停时漏下来的光。这样既能和你雪原上的月光呼应,也能让南北的景贴得近点。”

陈迹的笔顿了顿,笔尖的墨又往下垂了点,差点落在枯树的枝桠上。他抬眼看向周苓的画,雨巷的石板路泛着湿光,连墙角的青苔都用石绿调了墨,画得活泛,可那抹设想中的夕阳,像颗暖珠子,要嵌在冷雨里,总觉得有些违和。

“不行。”他把笔搁在砚台上,笔杆碰倒了旁边的墨碟,发出“叮”的轻响,在安静的画室里荡开圈回音,“北方的雪夜,本就该是清冽的,月光是冷的,枯树是硬的,连风都带着冰碴子。你加了暖光,就把那股孤寂的硬气冲散了,雪原就不像雪原了。”

周苓的指尖缩了缩,刚蘸了赭石的笔落在画纸上,不小心在墙根处蹭了道淡红的痕,像滴没擦干的泪。她赶紧用清水笔晕了晕,可那点红还是留在了墨色里,怎么也去不掉。“我不是要改你的画,”她的声音低了点,带着点委屈,指尖轻轻蹭过画纸的纹路,“只是觉得,我们这是双年展的联结之作,总不能南北的景像隔了层冰,评委看了会觉得我们没默契的。”

陈迹看着她的侧脸,晨光从窗棂漏进来,落在她的发梢上,沾着点墨屑,像撒了把碎星。她画雨巷时有多用心,他都看在眼里——为了画准石板路的磨损,她特意去苏州的老巷子里蹲了三天,用手机拍了上百张照片;为了调雨丝的墨色,她试了二十多种水和墨的比例,废纸上堆得像小山。可他画雪原,也有自己的坚持——那是他从小在东北雪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感觉,是爷爷教他画枯树时说的“笔要硬,心要冷,才能画出雪的骨头”。

“我不是要和你争。”陈迹站起身,走到她身边。画室里静得能听见窗外的风声,卷着落叶,“沙沙”地响,像在劝和。他弯腰,伸手轻轻抬起她的下巴,让她看着自己——她的眼眶有点红,睫毛上沾着点潮气,像刚哭过。他的拇指轻轻摩挲着她的唇瓣,那里还沾着点墨渍,是刚才调颜料时蹭上的,带着松烟的清苦。

“你画雨巷,是要画出江南的柔,雨的软,是你心里的南方;我画雪原,是要画出塞北的硬,雪的冷,是我心里的北方。”他的声音放得很柔,像怕吓着她,“默契不是让我们的画变得一样,不是用你的暖盖了我的冷,也不是用我的硬磨了你的柔。默契是你画雨巷里的油纸伞时,我能想到雪原上被风吹歪的枯树枝;我画雪原上的孤鸟时,你能想到雨巷里躲在屋檐下的行人。”

周苓的鼻子一酸,伸手抱住他的腰,脸贴在他的棉衫上。棉衫上还带着他出门采风时沾的雪气,混着松烟墨的味道,是她最熟悉的味道。她把脸埋在他的怀里,声音闷闷的:“我就是怕……怕我们的画放在一起,像两个陌生人,评委不喜欢,双年展拿不到奖没关系,我怕别人说我们连一起画画都没默契。”

陈迹轻轻拍着她的后背,动作像哄小孩一样,手掌贴着她的背,能感觉到她因为委屈而微微发抖。“傻丫头,”他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发间的墨香沾在他的唇上,“我们一起画了七年,你调墨时多放半勺水,我都能看出来;我勾线时手腕多转半圈,你也能知道我要画什么。这种懂,比画得一样重要多了。”

他松开她,拿起她的笔,蘸了点清水,在她画的雨巷尽头的留白处,轻轻点了几点:“你看,不用夕阳,也能有暖。比如这儿,画个躲雨的小孩,手里举着块糖,糖纸用淡赭石勾个边,既不抢雨巷的柔,也能透出点活气。”他又走到自己的画案前,拿起狼毫笔,在雪原的枯树桠上,用淡墨勾了个小小的鸟巢,“我这儿加个鸟巢,就算雪再大,也有个能躲的地方,和你雨巷里的屋檐,不就是一种呼应吗?”

周苓凑过去看,雨巷里的小孩,雪原上的鸟巢,一柔一硬,一南一北,却像有根看不见的线连在一起。她的眼眶不红了,嘴角慢慢翘起来,伸手拽了拽他的棉衫:“那……那要是还是觉得差点意思怎么办?”

陈迹笑了,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把她额前的碎发捋到耳后:“明天我们去城郊的山涧看看。秋天的山涧水,既有南方的柔,水流过石头是绕着走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