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食明> 第 22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22 章(1 / 3)

第22章第22章

顾闲最喜欢新的东西,新上市的蔬菜瓜果,新收的稻谷,新宰的肉,新杀的鱼,连春天新冒出来的泉水他都喜欢。<13苏州一带河网密布,大多都是水田,种麦子的比较少。顾闲这十几年来很少见到这么新的麦子,所以很感兴趣地在旁边凑热闹。在征得老农的同意后,他还抓起一把刚经历日头暴晒的新麦,感受了一下它与平时那些麦子的不同。

脱了壳的麦子带着谷物特有的清香,总感觉很有阳光的味道。顾闲一下子就心动了,正要问别人新麦磨的面怎么卖,就听那老农朝着沈春生喊了声“东家”。

这么一喊顾闲就想起来了,这庄子是沈春生盘下的。他马上转头跟沈春生说:“给我弄点,我带回去吃。"<2

沈春生道:“那是自然,断不会少了你的。”两人这些年来有过几样合作的营生,大多是顾闲给的主意,沈春生去落实,在江南已初具规模。

顾闲是不爱算账的,想要什么东西便与沈春生讨,钱一概让他年终从分润里扣,十分省事。

沈春生恰好相反,他从小就是算账好手,又因为以后可能接手许多家族产业,所以平时给顾闲列的账目格外分明。

这是防着日后族人与顾闲起纠纷。他虽注定要行商,却也是个重义气的,不愿意自己的朋友吃亏。

顾闲高兴得很,又去看庄子上的灶头。见那灶头够大够宽敞,还收拾得干干净净,他兴致盎然地讨了些新面准备给大伙都来碗过水面。民间素来有“米吃新,麦吃陈"之说,比如拿来蒸包子馒头的面粉就得经过两三个月的“后熟"才口感更佳。

新麦也有新麦的好处,用来做面条和烙饼都麦香十足,吃着常有余甘。过了端午,日头越来越毒,吃碗过水面正好消暑。1至于晚上回到府中,最适合做烙饼卷上各种庄子上的蔬菜果瓜吃个新鲜。虽说今年的夏至已经连着端午过完了,但也不妨碍他带着外甥们体验一下农家的试新麦!

当然,过水面也可以顺手给张居正他们做一份,免得他们光吃卷饼吃不饱。沈春生许久没有尝过顾闲的手艺,中午与郑大尝了碗过水面,只觉整个人都舒服了。

也许他对顾闲格外重情重义,从来都没把商贾的狡诈用在这小子身上,就是惦记着偶尔能尝到的这口美味?

沈春生从过水面里单独挑出颗油炸花生送进嘴里嚼巴嚼巴,颇为怀念这简简单单的一口小食,别人炸出来总觉得不够香也不够脆。他不由询问顾闲:“今年花生收成后要给你多送些过来吗?”

顾闲说道:“有当然最好,你今年种了很多吗?"<3沈春生道:“你都说这东西叫'长寿果",吃了好处多多,多种些总没错。只是土地不好弄,只能往更南边种,今年收上来才知道品质如何。”顾闲由衷叹服:“你这身本领才该是当官的,无论什么事情你都能按照计划落实下去。"<1

官场上不就需要这种能办实事的人才吗?

沈春生眼底掠过一丝黯然,面上却是笑着说道:“我不是读书的料,还是得指望你。”

他上头有个兄长,颇得父母偏爱,打小便悉心培养,请了不少名师,期望他们这一支也能出个麒麟子,好在族人中抬起头来。2他这个从小被视为接班人的次子,早早便已在外经商,此生大抵注定要满身铜臭了。

顾闲也知晓沈春生家中的情况,此前也没少为沈春生父母的偏心气愤不已。当父母的不说一碗水端平,也不能永远只对其中一个好吧?顾闲气闷地多吃了一碗面,还是跟沈春生去看了圈未来的玉米地才重新快活起来。<1

听沈春生说,花生传入得比较早,南边已经选育出许多好的品种;玉米传过来满打满算也就最近这十来年的事,许多地方种出来的玉米穗粒少、不饱满,沈春生已经尽可能地买了好种,恐怕也达不到顾闲画出来的程度。顾闲已经很满足了。

选种育种并不简单,有时候今年看着好的,明年种下去又不成了。记得有留洋学农的食客说这叫什么“性状分离”,高产的跟高产的结合,也有可能出现低产的种子,概率是多少多少云云。当时其他食客听了哈哈大笑,说:“咱老祖宗种了一辈子的地,你怎地还跑去跟外国人学种地?“那学农的食客便气愤地说:“学种地怎么了?不懂这些原理,农业生产要遭殃!”

那会儿顾闲觉得这洋学问确实有用,说不准可以种出更好吃的食材,便缠着人家学了一段时间,也学到了一些可操作的办法。比如大多植物都是雌雄同体,所以可以在开花的季节把花用牛皮纸罩起来,用毛笔扫取本株花粉进行人工授粉,这叫做“自交”。可以通过优良性状的一代代自交,逐步选育出相对稳定的粮种!

可惜这种操作搞个三五株还好,规模一大需要的人力物力可不小,只能交由沈春生去尝试。

好在沈春生家里本就在做制种生意,最不缺的就是这方面的人才,他说道:“放心吧,过几年就能选育出更好的玉米种子了。”顾闲高兴地道:“那敢情好!”

许多东西吃多了会腻,吃不上又会想念,最好就是种遍大江南北,走到哪都能吃两囗。

要是有人牵头推广,各地百姓应当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