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43章
张居正粗略地翻了几份策论,大多都如他所料没什么新意,不过大致看出众翰林官的水平以及用心程度。<1
他顿了顿,从最底下翻出了顾闲写的边防之策,看看这小子是不是想蒙混过关。
一入手,发现顾闲写的策论竞还挺厚。张居正挑了挑眉,打开细细地看了起来。
顾闲开头就罗列了一长串数字,估算蒙古、女真各部的人口以及近几十年造成的各种损失。
以大明如今的人口数量,这些外族不过是数县之人而已,却频频受其所害,不得不退居嘉峪关内、广筑长城以御敌寇,不得不叫人痛心。更别提年年耗费的军费与对于入贡各部族的“赏赐"了。军费之事向来叫朝廷诸公头疼,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已经竭尽所能满足军中所需,发到士兵手上的军饷却还是少之又少。尤其是九边重镇征调的将士,他们大多生活在苦寒之地,偏还吃不饱穿不暖,哪能好好御敌?
许多士兵想活着回去就得从家里自带吃穿,可谓是砸锅卖铁去当兵,归家后愈发穷困潦倒。
听闻百姓听到征兵都相抱而泣,对此等破家祸身之事敢怒而不敢言,长此以往,这些边关百姓很容易被人策反成“明奸”出卖大明。边关危矣!
便是养猪养狗,你不给吃的也会闹会跑,何况还是长了腿的人?你对没有活路的人讲忠君爱国,何不想想浩荡皇恩有没有沐浴到他们身上!张居正看得眉头微皱。
平时看到汇报是一回事,看到顾闲这样清晰明了地做列出来又是另一回事。这还是顾闲只能翻到粗浅数据、不能查阅真正的朝廷文书的结果,实际情况比这些数据更加触目惊心。
当初王世贞父亲王将到了北边主兵不怎么练全靠临时征调,战马也直接不要了全靠步兵扛着,导致出了好几次纰漏,偏偏他本人不仅被轻拿轻放,偶尔还能获得朝廷嘉奖!<4
无非是“节流"这件事让朝中诸公非常满意。<5只要不出大事,能省点军费的建议朝廷都会欣然接纳。国库实在掏不出这笔钱来了!
可惜最终还是出了大事,逆贼差点打到家门口来了,惹得嘉靖皇帝震怒不已。
前面几次阵亡的将士死得够远,罚你几个月俸禄就够了;这会儿你都让人打过滦河危及京师了,还能留你不成?<1这才有了王仔的斩首。5
说到底,朝中许多人都没把边防当回事,只觉军饷耗费巨大。都是事到临头才能意识到边备疏怠的后果。可惜面对大明军队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任谁都会茫然无措:该怎么整改才能拥有一支高效、能打、还省钱的军队?
世上大概不会有这样的好事。
张居正忍不住叹了口气。
徐阶落座的时候赶巧听见张居正这声叹息,不由瞧了他一眼,说道:“叔大怎地这般犯愁?”
张居正回过神来,也不隐瞒,把自己方才看过的几份统计表拿给徐阶看,说是顾闲胡乱写的,但他看着看着便想到军队如今的情况,所以才忍不住叹气。徐阶接过那几份文稿,细细地看了起来。
张居正也径直往下看。抛出这么多大难题,顾闲这小子是不是该来点解决之法了?
当然,就顾闲这个年纪能做好统计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了,张居正也没指望他能拿出点真正有用的举措,只是好奇后面为什么还有这么厚的内容而已。不想一看之下,张居正又入了神。
顾闲写的第一点,不是如何打击外族,而是一个天方夜谭的建议……咱去东北种水稻?!<11
根据顾闲描述,虽说大部分土地都不适合开垦,但是沿江种植一季水稻是没有问题的。
东北一带昼夜温差大,广袤的黑土地富含水稻生长的许多物质,这样种出来的大米肯定特别香,无须增加太多佐料,上锅一蒸顿时米香四溢。<3咱不求多,也不求产量多高,咱走精品路线,打造高端大米品牌!别人米价一两一石,我们米价十两一石,跟产量翻了十番有什么区别?<6只要选育个几代,逐渐培育出最适合东北生长的高品质耐寒粮种,东北的土地就会变成香饽饽!到时不管是朝廷搞军屯,还是商贾去搞民屯,都会顺利许多。5
顾闲这个东北种大米计划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从清末以来民众或军阀开发东北的经验归纳总结而来。
据说最开始种大米的,是因为旱灾逃荒到东北的朝鲜族人民。这些朝鲜族人越境伐木时发现江边有适合开垦的土地,决定在这著名的"北大荒”凿开冻土播撒稻种。<1
后来朝鲜族人便沿着东北几条大江大河走上了开荒之路,一直种到蒙古各地。
等到清末民初,关内大乱,有军阀转移了不少关中难民到东北搞开发,成功在当地朝鲜族人的指导下开始大面积开垦土地种植种植东北大米。顾闲也是在那时候尝到香喷喷的东北米的,当时的东北大米已经改良了许多代了,吃着特别香。<2
难怪这么冷的地方都能出一个被称为“东北王"的大军阀!<4所以吧,趁着咱跟朝鲜那边关系好、朝鲜国王整天亲自过来做客,派人去他们那边看能不能整点耐寒粮种、再整点农业人才,赶早搞几个军屯开种,争取早日种出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