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带着一身政治正确的元素,典的不能再典了。再看,导演却一直在做减法,一直减一直减,减到它身上所有的政治正确元素都几乎看不到了。
片中同性恋元素的存在感弱到几乎人们都忘了。片中聋哑人的困境和社会压力,很少提及。片中对于底层社会的塑造和生活,根本就没拍!这个导演到想干嘛?
她到底想干嘛?
怎么能这么的一身反骨呢?
可是。
即使如此了。
这片子依旧感人至深,而且,还更感人了。为什么呢?
接着看吧。
这个导演,最大的特点,就是慢。
她所有的镜头,推进都非常慢。
这种慢是对抗现代电影中的那种感官刺激的慢,是让人完全可以沉静下来的慢,也是让观众们读懂每一帧画面的慢。这种慢,和主人公内心的慢,是遥相呼应的。因为主人公是一个敏感内向的人,他沉默寡言封闭内心,因为他自卑,不知道该如何面都这个世界,整个世界在他眼里,都是钝感的。所以,镜头慢,是主人公内心的反应。
是他在面对同性恋这个身份的时候,对自我的探索和认知。这种慢,给了故事充分的留白,结合闪回的梦境,霓虹的慢镜头,时常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因为聋哑人家庭,世界其实是静音的,无言胜千言万语,是他们的常态。这些缓慢、停滞的留白,仿佛是无声的钥匙,让整个家庭中每个人的情绪在克制中澎湃,在隐忍中深情。
这种慢,真的格外打动人。
每次看到那些无声胜有声的缓慢留白,本尼就想哭。有种仿佛触碰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敏感的少年时期的自己的感觉。虽然他不是同性恋,也不是聋哑底层家庭,但是那种细腻敏感的少年心事、无助、迷茫,都是相似的。
每一个有着年少经历的人,都能感知到的。这一切太神奇了!
在这个一身反骨的导演减掉了所有的政治累赘元素后……一部鸡汤电影的本来面貌,终于是出现在人们眼前。而这本来才应该是励志片最原来的面貌不是吗?大家都是普通人,哪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特殊身份和政治元素叠加?现在的很多励志片都走偏了。
明明凡人歌的感动,才更是普通人可以共情感的!当故事逐渐走向高·潮。
当聋哑人父母在无声中安静地看着儿子在人们沉醉的目光中弹琴,当父亲触摸上因为弹琴而震动的琴键。
他仿佛通过琴键的震动听到了,儿子弹琴的声音。对于父亲来说原本是静音的世界,却因为琴键的震动,让他感受到了儿子的天赋和热爱。
看到这一幕。
本尼再也没忍住了,他真的忍不住了。
眼泪开始止不住地留了下来。
他只感觉到了胸中有一种难言的感情正在汹涌。是感动,是澎湃的感情。
原来在去除了繁杂的元素后,能够直观得到的感动,是如此澎湃!这才是最原始的亲情催·泪·弹,谁也抗不住!即使每一秒都是套路,可还是就挡不住那来势汹汹的眼泪!所有镜头都被导演赋予了强大的情感力量。本尼从未想到,自己对着一本导演的分镜图,都能泪如雨下。电影就是绝佳的造梦机,把情感放进去,借由镜头画面把情感传递开了。不需要炫技,不需要反类型反套路,不需要任何政治元素,一个动人心弦的好故事就诞生了。
为什么很多导演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本尼久久地,略显呆滞地看着IPAD,一时间忘记了思考。直到一串电话声"惊醒"了他,他赶紧拿出手机。来电人经纪人。
一接起来,经纪人的声音就急促地问道:“本尼,你在干嘛呢?赶紧看手机,你上新闻了!”
???
本尼一惊,立刻拿出手机一看。
打开聊天框,他看到经纪人甩给自己一个新闻链接。标题是一一“家人们,我看到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咖啡馆哭得像个两百斤的狗子!发生了什么?他要离婚了吗?”在标题的下面,还附上了一张,本尼蜷缩在咖角落里,老泪纵横抹眼泪的照片。
本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