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十二岁金科状元,权倾朝野!> 第44章 等到开榜之日,一切都明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章 等到开榜之日,一切都明了(1 / 2)

他要开始破题了!

他选择的破题角度,不惊世骇俗,却求直指人心。

“夫子之言重非徒外饰之谓,乃谓君子心性之沉潜、德业之积累,自然而发为不可犯之威仪也。”

这句话敲开了经义文章的序幕。

它昭示着,所谓的“重”,并非仅仅是外在的刻意为之,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

紧接着,笔锋一转,陆明渊提出了自己的承题名言。

“甚矣,君子之不可不重也!重非故作矜持之态,乃仁心义理充盈之自然气象。”

此言一出,既回应了孔夫子的教诲,又拓宽了“重”字的内涵,将其与儒家核心的“仁心义理”紧密相连。

墨迹淋漓,笔走龙蛇。

陆明渊下笔如行云流水,开篇便引人入胜,气势磅礴。

“尝思天地位而万物育,其道在厚载;君子立而天下仰,其道在重威。故德不厚者必轻浮,行不谨者必佻达,虽欲威而人孰畏之?”

天地以厚德载物,故能生养万物;君子以重威立世,方能使天下仰慕。

若无厚德,必如浮萍般轻薄,若无谨行,必如顽童般轻佻,即便身居高位,又怎能令人心悦诚服?

他的文章,并非简单地堆砌古籍,而是将那些千年前的智慧,用现代的视角重新解构、再行阐发。

他笔下的“重”,不仅是朝堂之上官员的威严,是师长对学生的教诲,是父兄对子弟的垂范。

主考官高台之上,那须发皆白的老者,此刻已然挪动了身躯。

他不再是随意地巡视,而是将目光牢牢地锁定在陆明渊的考棚。

方才的默写与释义,已然令他暗自称奇,而此刻,这少年笔下流淌出的经义文章,更是让他心神震动。

陆明渊的文章,引经据典,从《中庸》的“致中和”谈到“君子慎独”,再从《礼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及“威仪内生”。

老者抚须,眼中光芒愈盛。

这少年,不仅学问扎实,更难得的是,能将古圣先贤的教诲,融会贯通,并能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见解。

他甚至在文章中,隐晦地批判了那些徒有其表、沽名钓誉之辈,认为他们“虽有冠冕之华,实无德行之厚,其威如浮云,风过即散。”

这等见识,绝非寻常少年所能及。

两炷香的时间,在陆明渊笔下,如同白驹过隙。

洋洋洒洒的六百余字,字字珠玑,句句铿锵。

将“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句简单的论语,阐发得淋漓尽致。

当最后一笔落下,陆明渊轻轻放下湖笔,长舒一口气。

他没有急于站起,而是静静地靠在木凳上,目光扫过自己的答卷。

他细致地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错别字,没有语病,逻辑通顺。

一切皆臻完美。

他抬起头,透过考棚的缝隙,望向灰蒙蒙的天空。

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仿佛要压下来一般,却又透着一丝隐约的光亮。

考场内,大部分考生依旧埋头苦思,笔尖沙沙作响,间或有几声烦躁的叹息。

陆明渊的心境却是一片平静。

他已经尽了全力,甚至超出了寻常学子的水准。

他不再去想那些繁复的经义,也不再去关注周围的喧嚣。

他只是静静等待着,等待着考试结束的钟声。

主考官收回了目光。

他微微闭眼,似乎在回味着陆明渊文章中的字句。

“此子,前途不可限量。”

他心中暗自下了评语,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他已经很久没有在县试的考场上,看到如此令人眼前一亮,甚至可以说是惊艳的答卷了。

时间流逝,考场外传来沉闷的鼓声。

整个考场内,无论是还在奋笔疾书的学子,还是已然停笔等待的陆明渊,都为之一震。

“停笔!”

监考官们的厉喝声此起彼伏,回荡在考场上空。

所有考生,无论是否完成,都必须立即放下笔墨。

陆明渊缓缓将笔放入笔架,动作从容不迫。

他将自己的考卷,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桌面上,等待着吏员前来收卷。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疲惫交织的气息。

有人长舒一口气,有人面色沮丧,有人则眼神茫然。

吏员们开始在考棚间穿梭,小心翼翼地收拢着每一份试卷。

当一名吏员走到陆明渊的考棚前时,他的目光不自觉地在陆明渊整洁的试卷上多停留了几秒。

他虽然只是一个负责收卷的吏员,但耳濡目染之下,也多少能分辨出一些文章的优劣。

陆明渊的试卷,无论是字迹还是卷面,都堪称典范。

陆明渊将试卷递过去,礼貌地颔首。

吏员接过试卷,小心地将其夹在其他试卷中,然后匆匆走向下一个考棚。

收卷完毕,考场大门再次缓缓开启,发出沉重的吱呀声,仿佛又一次连接了两个世界。

考生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