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募完了兵马,迁移好了百姓,清点完了户口,分配完了田地。
当上述诸事一一完成之后,陆云终于有了空闲,得以对自己新招募的4100兵马,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训了。
在开始操训之前,首先就要配齐军官。
好在这点难不住他。
为了尽快掌控新兵,陆云直接将自己的亲卫,下放到了各队、卒。
按照百人一卒的基础单位,每卒需要卒长、卒副2人,队正、队副4人,合计6名基层军官。4100人就是41卒,想要将这些卒、队全都掌控,共需246名军官。
陆云麾下的亲卫,便有194人,这些都是深黑命格,识文练武,能写会算,粗通兵略,本就是合格的军官。
此时有需要,立刻就能下放到卒、队之中,成为基层军官。
上次投诚的9名府兵军官,也能填补一部分。
剩下的41名军官,基本也就是最低级的队副,在有队正的情况下,属于可有可无的角色。陆云从县卒队伍中,挑选出了一些资历较久、成绩较好的军官种子,也下放到了基层,填补了这部分空缺。
下放了这么多军官之后,他的亲卫也就空了出来。
考虑到有这么多兵马,尤其是县兵名额都被挤占满了,原本用来培养军官的县卒之名,也变得刺眼了起来。
于是陆云干脆便取消了县卒,直接将他们升格为亲卫队,名额314人。
将这些新招募的军官种子,放在身边。
这样既方便培养忠诚,也可以随时教导,算是两全其美了。
这么一番连续调整之后,4100新军,也就搭起了基础的卒、队构架,有大量基层军官的协助,能进行初步的训练了。
对于此事,陆云并没有过多插手,而是交给了陈彦文负责。
此人这些年练了那么多兵,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单纯的个人武力或者统军作战,陈彦文或许差了点。
可只是在大营训练新兵的话,对方却是再合格不过了。
此事交给他,陆云放心。
安排完了新兵的事情后,陆云的注意力,又回到了九德府与日南府。
他在后方扩充兵马、积蓄实力的这些日子。
前线战场上,扶南国蛮军与两地朝廷大军的战争,依旧在激烈进行着。
九德府那边,蛮酋莽应龙继续带着蛮军驻守各城,与朝廷大军对峙着,局势没什么变化。
但日南府,却又迎来了一场大捷。
在张修元与赵信率领的两千援兵,在经过居风县中转后,很快便抵达了两府边界。
到了此地,两人先是派出大量精锐斥候,解除那些蛮军洒落在各处要道上的探子。
等清理了这些蛮军眼线后,接着派人去联系日南府兵。
然后直接抛却辎重,开始轻兵疾行。
只一日一夜,便赶到了朱吾城下。
接着顾不得歇息,便直接向蛮军营地发起夜袭。
因为眼线被清理,朝廷援军又来的太快,莽应虎根本来不及反应。
等夜袭发生时,一切已经晚了。
朝廷两千援军,虽然赶路疲惫,但对常年练武的将士来说,体力还能支撑。
加上大破敌军,分功领赏的诱惑在面前。
人人奋起余勇,冲入了蛮军营地,开始大杀特杀。
听见这边响动,本就在一旁监视的日南府兵,立刻率军前来相助。
两边前后夹击,三千兵马伺候四千蛮兵,莽应虎可谓有福了。
一场夜袭下来,四千蛮兵被俘斩大半。
蛮军统帅莽应虎见势不妙,凭借着自身二流顶尖高手的实力,侥幸杀出一条生路。
张修元与赵信率领的朝廷大军,几乎歼灭了这股蛮军,取得了辉煌的大胜。
仅此一战,日南府蛮兵被荡清。
此地局势,立刻安稳了下来。
获胜之后,张、赵两人并没有撤军,而是率兵在日南府留驻,巩固当地防御。
同时也隐隐威胁扶南国蛮军主力的侧翼,与九德府主战场形成呼应。
为了应付日南府的朝廷兵马,蛮酋莽应龙不得不从九德府分兵一万,再次派军进驻那些日南府的废弃县城。
同样在那里驻军,与此府的兵马形成对峙。
打到这个份上,扶南国已经损兵近两万,对于这个人口数十万的小国来说,几乎元气大伤了。可蛮酋莽应龙,却依旧对此不管不顾。
只一味的在两府和朝廷对峙,铁了心要与九真郡打下去。
以扶南国的国力,在此前积蓄了数十年的情况下。
只要能够忍受国内民生凋敝的代价,暂时倒也能支撑得下去。
在莽应龙的一意孤行下,战局又陷入了僵持。
“看来,此战没个一两年,是难以结束了。”
陆云放下手中情报,不由发出感慨。
那扶南国对于平原和出海口的执念,还是太深了。
哪怕付出了如此多的伤亡,依旧坚持着不肯退军。
而朝廷方面,也不可能放弃九真郡。
两边就这样消耗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