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的军制之后,陆云便立刻开始推行。
首先是战兵、正兵、辅兵的身份识别。
为了更好地体现士兵彼此间的等级差距,他直接效仿后世的肩章体系,给士兵设计了三等肩章。以黑色肩章为底,辅以白色竖直线条。
一条线为辅兵,两条线为正兵,三条线为战兵。
肩章上有几条白线,就代表着士兵的等级,可谓一目了然,直接就能分清尊卑。
既然士兵都有了肩章,那么军官自然也要跟上。
同样的黑底肩章,竖线则变为了绿色,并在此基础上多了一颗绿色的五角星。
一条竖线,则代表从九品军职。
一条竖线加一颗星,则代表正九品军职。
两条竖线,为从八品的军职。
两条竖线加一颗星,为正八品军职。
再往上,则是蓝色竖线。
一条竖线及后续加一颗星,对应从七品、正七品军职。
两条竖线及后续加一颗星,对应从六品、正六品军制。
以上三种肩章,基本可以覆盖陆云麾下,如今所有的士卒军官了。
对于后续的肩章,他也准备了青色、红色、金色、紫色等等。
反正颜色够多,到时挑着选就是。
颁布了肩章之后,陆云麾下士卒军官,所有人的身份等级变得一目了然。
谁的等级高,谁的官大,看看肩章就知道了。
这对于将领指挥麾下军队,有着极大的助益,能够清晰的找到责任人,并对其进行管理与追究。确立了士兵等级,肩章与军职体系之后,接下来就是实施了。
实施第一步,便是缝制肩章。
刚开始的肩章,陆云也没打算弄得多么华丽。
普通士卒的肩章,就弄些简单的黑色与白色布片,直接裁剪缝制即可。
军官肩章,八九品军职,则用布包竹片,加了层硬物,显得笔挺些就行。
六七品军职,则包铁片。
按这些标准,弄一批肩章,并不难。
他只是从仓库中拨了一些布匹针线出来,直接在均安城内寻了些妇人,花了两日时间,便将两千新军的肩章完成。
验收了肩章之后,陆云直接发了下去,并颁布了相关法令。
然后他并没有多去干涉,转而把精力,放到了六月的夏收夏种上面了。
随着六月到来,九真郡各地都开始了夏收。
夏收之后,也不得片刻歇息,又要开始夏种。
均安县才刚刚恢复建制,随着一年撂荒,地方不少田地变得有些荒芜。
为了不耽搁夏种,如今便要开始收拾田地了。
相比起种田大事,军制改革的试点,重要性也只能往后靠靠。
除了本地乡勇在参加训练之外,陆云则带着剩下百姓,开始了浩大的垦田种地事业。
想要将均安县的五万亩田都种上,这可不是个小工程。
均安县,城外军营。
“拿稳枪,不要晃!”
“这旗号是让你向左,不是向右!”
“用刀劈砍有巧劲,教了多少遍了,还不会吗?”
一名名新卒在老卒的带领下,开始进行着军事训练。
在士卒的前方、身侧,则是各自队卒的军官在紧盯着,纠正着一个个错误,不断呵斥。
“校尉!”
“见过校尉!”
走在一列列的队伍之间,季羡云巡视着新军的训练情况,听着耳畔不断传来的行礼问候,整个人快要飘到天上去。
校尉,多么美好的词啊!
他撇过头,看着自己肩上黑底蓝色,包着铁片,一线一星的肩章,忍不住轻柔的抚摸着。
这是不久前,将军刚刚发下来的肩章。
与之一同到来的,还有自己正七品校尉的任命。
虽然这个任命,并不是朝廷认可的。
而是将军私自推行,属于私官。
但私官又怎么样?
这个校尉官职,朝廷不认,可将军认。
将军认了,他麾下的士兵、百姓,自然也认。
也正是真正投靠了将军之后,季羡云才知晓,这短短两年之内,将军在山中开辟了多大的基业。四县之地,十五万民,兵马过万。
此等实力,在这南疆荒僻之地,都可以单独建国了。
那扶南蛮夷,也不过数十万民,便能称王称尊。
陆云的领地,若是算上山外的居风等地,那也有七县之地,民众二十万,兵马两万余。
这实力,也未必比那扶南国差到哪去。
有着这份势力背书,季羡云身上的七品校尉之职,含金量自然十足。
就如现在,他以这校尉身份,便能统管均安县的两千乡勇。
甚至他的校尉前面,便加了个均安二字,全称均安校尉。
具体职责,便是管理本县乡勇。
这可是名正言顺的主将之位,而非先前以府兵之职,帮着训练四千新军。
除了些训练之权外,根本没有统兵之权。
不论是地位与含权量,两者都没有可比性。
“可惜了,陈大哥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