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全民皆兵?
这事首先便从化民为兵开始。
按照陆云定下的此策要求,凡是治下男子,年满十五岁以上,都要编入兵籍,成为在册之兵。然后这些兵马,又根据个人命格不同,分为乡勇与乡兵。
乡勇不必说,每年受训七月,期间包吃住。
乡兵则在此基础上,在不受训的时间内,每月能得半两银子的补助。
是的,就是补助,而不是田二牛所说的军饷。
这份补助是鼓励乡兵,让他们即便在不受训的时候,也能舍得吃喝,用心练武。
上述这些,便是陆云免费分发了诸多田地宅院、农具牲畜后,对治下每个男子,所规定的义务与责任。既然是义务与责任,那若是不能履行完成,自然也有相应的惩戒。
对于乡勇,也就是灰黑以下的命格者,陆云制定的标准。
是要求他们在五年之内,必须学会阵型阵列,辨认旗鼓号令,并熟练掌握一门兵器的使用之法。十年之内,将上述的军事技能进一步掌握,在体内练出一丝内力,达到朝廷精锐的标准。
而若是在五年与十年的两次大考中,没能达到上述的标准要求,那么该人所拥有的田地,将会直接被剥夺,收回衙门。
这两项要求,哪怕是最差的淡黑命格,只要能认真练武,也足以在规定期间内完成了。
若是有人考核不通过,那只能说明一件事。
要么对方身体有残疾隐患,不适合练武。
要么就是对方偷懒,没有认真练武。
以上不论哪一种,都能够说明,对方不符合当兵的要求。
陆云给出的田地,是用来培养精兵的。
凡是成为不了精兵的人,也没那个资格拥有田地。
他不养废物闲人。
对于乡兵,考核基本一样,不过时间年限缩短。
两次大考分别为三年、六年。
满足了要求者,就能保住田地。
不满足的,同样剥夺田地。
当然,陆云是宽容的。
上述因为不合格而被剥夺了田地的人,若是后面通过训练,能满足最后一项大考。
即掌握了各项军事技能,同时练出了内力,有了作为一个合格精兵的能力。
那么同样可以前往县衙参加考试,通过了,就能重新将名字录入兵籍,再度分得自己的田地。总之,两项考核,就只有一个目的,筛选出可战的精兵。
并且以上改革,也只是第一阶段的。
后面还有第二阶段。
即对孩童、妇女的考核。
陆云的分田,是针对自己治下每一个人的。
男人获得了田地,需要打仗卖命。
那孩子女人,同样分得了田地,自然也不可能什么都不用付出,就得到好处。
对于孩童,陆云计划在统一了整个东江之后,便在各地设立学校。
到时不论男女,所有满七岁的孩童,都要进入学校学习。
学校教的内容,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文课,即学习认字、数学、天文地理,三种与军事强相关的技能。
一种是武课,负责教授武功。
两门课程之中,又以武课为主,也是考核的主要标准。
这些孩童入学之后,同样按照个人资质不同,有着五年十年、三年六年的考核期。
满足了考核者,毕业之后,便可以分田。
可以拿着毕业证书,去参军,去县衙寻找工作。
不满足考核的,毕业之后,就一无所有。
后面要么去给人当佃农,或者去码头当苦力,去矿场当矿工,总有一份活计适合他的。
这是对于孩童的安排。
对于妇女,陆云准备在推行乡兵、乡勇制时,同样强制推行妇女练武。
毕竟按照他的上述规划,等整个体系运转起来后,男人都要去打仗,后方的生产就顾不上了。这个时候,自然要女人顶上。
正常情况下,女人天生力量比男人小,承担不了太重的活计。
可练武之后,这种天生的身体差距,便可以通过修炼来抹平。
强身健体,锤炼气血,练出内力。
只要认真练武,女人也能成为力有千斤的大力士,做一些挖矿种田的活计,不会有半点问题。后方的资源生产,练武后的女人完全能够撑得起来。
陆云对于她们的定位,便是男人去打仗后,后方资源的生产者。
当然,如果逼到了极限。
这些练过武艺的女人,拿起武器,也能成为一个优质的兵员,顶上战场。
在江湖上,女侠拿剑,杀起人来也不比男人差。
同样的道理,放到军中沙场,也不会改变。
至于老人与残疾者,有家人参军的,田地照发,就当对方家人对国家作出贡献,给予的福利待遇了。没有家人参军的,不发田地,全都收容进福利院。
官府会给他们安排一些简单活计,如缝衣服、编竹器等简单活计,靠着自己动手,混一口饭吃,总不至于饿死。
如此,男人打仗,女人生产,孩童学习成为下一代的继任者,老人与残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