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阴阳配(二)
其实放在一年前,顾行歌还是很想搬回户部官署去。毕竞那边宽敞气派,夏日有冰桶,冬日有火炉,比这太平坊这小院子强上不知多少。可如今却是全然没了这个念头。那地方虽气派,但是同僚大多都是每日之乎者也的老古董们,一个个板着脸,每每一见她多笑一声都觉得她失仪。她在里面如履薄冰,哪有半点自在?宁愿搬到茅草屋,也不愿再搬过去。今日魏怀州这一通乱搅和,倒也算是帮了她一个忙。只是大理寺……她更不想去。
先不说合婚司搬进大理寺到底合不合规矩,光是那大理寺的验尸房就够她受的了。万一哪天差事没处理完,不得不借宿衙门,再一不小心走错了地方,一推门,见着一排蒙着白布的尸首……
光是脑子里过了这么一遭,顾行歌的汗毛就齐刷刷竖了起来。万万不可!
思来想去,她觉得还是得先在平康坊寻个宅子安顿下来。等太平坊的房子修葺妥当,再带着合婚司风风光光搬回来,这才是最稳妥的法子。只是京城素来有东富西贫一说。平康坊虽不在最东边,但因紧挨着宫门口,坊内大小衙署林立,租金自然水涨船高。不过好在孟忧之有心相助,特地拨了笔银子出来,算是替合婚司争得在平康坊落脚的机会。
可真轮到顾行歌带人去寻宅子时,她才发现问题大了。那笔银子,在太平坊还好,搁在平康坊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段,根本不顶事。若想租下一处宽敞体面的院落,简直痴人说梦。最多也就是挑个巴掌大的宅院,两间正房,再能有个院子,这就该谢天谢地了。顾行歌倒也知足,觉得能早些搬进去就行。谁知这几日,平康坊的空宅院似乎都约好了似的,价格一夜之间纷纷往上抬。那些没涨价的,房东不是忽然夕出探亲,就是闭门不见。顾行歌跑了好几趟,不是扑了个空,就是被敷衍得心头火起。
最终,在赵清托了自己二舅爷的第三个大侄儿的邻居的关系下,竟真在平康坊寻到了一处合适的宅院。
据赵清口述,那宅子不大,却胜在干净整齐。能寻到这样一个落脚处,对合婚司一行人而言,已算是烧了高香。
老郑还特地翻了黄历,给挑了个据说宜搬家的良辰吉日。顾行歌向来不信这些,可最近这一阵接二连三的打击下来,她想来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这吉日,天刚蒙蒙亮,她就催着赵清,俩人带着一堆卷宗,风风火火往平康坊赶去。
谁知马车才刚拐进平康坊,竞直接停住了,再不往前挪动。顾行歌一等再等,这马车却始终不动。合婚司虽说家当不算多,可这辆小破马车也实在塞不下,只能一趟一趟来回运。若是再耽搁下去,怕是天黑了都运不完。
她忍不住掀开车帘,探出半个身子,皱着眉头:“这是怎么了?怎么不走啊?”
赵清伸长脖子,指着前头喊道:“好像是前面马车太多了,堵住了。”顾行歌望去,只见前方大街上竞停了好几辆马车,车夫们有的打着哈欠,有的干脆蹲在路边休息,丝毫没有要挪动的意思。顾行歌不由嘀咕道:“平康坊本就是衙署扎堆的地儿,每日清早官吏们急着来衙门倒不稀奇,可堵成这样,纹丝不动,可真少见。”正纳闷间,旁边一位胡子花白的老伯听见顾行歌的话,咂了咂嘴,慢悠悠地插了一句:“这位娘子怕是不知,平康坊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也就这一年光景,才变得这般乱糟糟。”
顾行歌眼神一凝,听出他话里透着弦外之音,忙问道:“老伯,此话怎讲?”
老伯摇头叹气,压低了声音:“不知娘子可曾听过工部的董大人…他话音未落,四周几个看热闹的百姓就互相递了眼色,有人咳嗽一声,有人啧啧摇头。
顾行歌想了好半天才问道:“是宫里那位董贵妃的父亲吗?我记得那位董大人已近六十,如今鲜少露面,怎的还与这条路有关?”老伯点点头道:“那董大人年纪虽大,却依旧时常去上早朝。偏生他家到宫里必定要经过这条大道。于是每逢他上朝,就派家丁先把路封死,等董大人的马车一过,才肯放行。”
赵清忍不住嚷嚷:“这条路好歹是大家公用的,凭什么他家就能独占?就不怕耽误了旁的官员?”
老伯呵呵一笑,抬手指向东面:“小哥,一听就知道你是头一回来平康坊。这平康坊通往宫门的大道共有三条。董家人只拦下最西这一条。其余两条宽路都在东边,那些官员们大多也都住在京城东面,自然不受影响。”赵清听得气不打一处来,直拍大腿:“好家伙!这么说来,就是专程欺负我们这些住在城西的小官吏喽。”
听到这,老伯急忙摆手:“哎哎,这可不是我说的!老头子嘴笨,二位千万别传出去。”
顾行歌见周围已有不少路人好奇地望过来,生怕赵清再嚷下去惹出麻烦,忙伸手扯了他一下,替他打圆场,冲老伯笑道:“多谢老伯指点,受教了。老伯原本不欲再多言,见顾行歌一脸和气,心下又有几分怜惜,便叹了口气,低声补充:“二位记着,若下回还要走这西边的道,最好赶在天未亮就先过去。要么就别乘马车,徒步绕行。免得堵在这儿,耽误了正事。”说完,他便混入人群,不一会儿就消失不见了。赵清倒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