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生殖细胞
《生物一》第一章的内容其实没什么问题,主要讲述了生物的定义,说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病毒,并在旁边绘图举了几个例子。看到那些图画,郁氏不由得低声称赞:“这上头的画儿居然是彩印的。“大明朝已经有比较先进的彩印技术了,可以印出精细的彩色图画,但这种技术一般只用在画谱和年画等印刷品上,很少在正经教材上使用。书籍本就价值不菲,彩印本比寻常的书籍还要昂贵,具备一定的收藏价值,保存得好的话可以传给后人,几乎相当于真金白银。有些耕读之家,看着清贫如洗,实际若肯把家中藏书典卖,立刻便能发达起来。
太仓王氏也是传承千年的大族了,代代诗书传家,然而家中的彩印本依旧收藏得不多。
只看那些彩印的画儿,郁氏便断定这些书放到市面上,一本至少要卖好几两银子。
而且她也发现彩印技术用在教材里的好处。假设没有这些彩色的小画,她绝不可能看了书就明白细菌、真菌和病毒长什么样,有些内容是文字无论如何也无法传达的,哪怕是黑白图画,依旧无法传递彩色图画所能传递的信息。
王世如眨了眨眼,好奇地询问母亲:“娘,当真有如此微小的生物么?书上说这些东西小得瞧不见,既然瞧不见,写书的人怎么知道世上存在这些东西,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绘了出来?”
郁氏沉思片刻,答道:“从前不知道有病毒这种东西,遇见有人染疾,咱们就说他沾染了一种会叫人生病的气,这股气叫做邪气。病毒与邪气实质上是一档的,只是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称呼而已。”“再者,"她耐心讲解,“一个两个或许小得看不见,成千上万聚集在一起不就能看见了?你瞧,这书上说咱们常吃的徽州毛豆腐上长的白毛,便是一种真菌。”
王世如歪着脑袋,纳闷道:“什么白毛,我吃的豆腐上没有长毛。”郁氏失笑:“傻孩子,送到你面前的豆腐是拌好了的,怎么瞧得见白毛?改明儿我叫仆妇买一板没拌过的豆腐,叫你好好瞧一瞧。”《生物一》的知识都比较浅显,只是大致讲述一些概念,比如第一章便只讲了生物的概念,拢共也没几页。
看完前几页,郁氏便已敏锐地察觉到承道宫所授学问的不同。郁氏也是念过四书五经的,对儒家的那一套很熟悉,儒家的学问,谈的是人要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要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最后通过道德的手段去治理天下,着力点在于“人"本身。
而承道宫的书里剖析的是物质的、客观的世界,没有夹杂太多思想方面的私货,仅仅就事论事而已。
打个比方:看到一条狗,儒家会分析它具有忠诚护主的美德,进而引申到臣子对君主的忠贞,然后将“忠贞"的概念引入到社会等级与礼制体系中。但承道宫的书只会写这条狗长什么模样,什么花色,体型多长,有什么用处,适合打猎还是适合看门。
两者风格迥异,叫念着四书五经长大的郁氏一时间有些不太适应。她蹙着眉,默然片刻,信手往下翻了一页。第二章同样只是浅显地讲述了一下细胞的概念,分为三节,分别是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和生殖细胞。
到了这儿,生词变得多了起来,什么细胞质细胞膜叶绿体线粒体,都是郁氏从前从未接触过的词儿。
看到那满篇生词,年幼的王世懋撇了撇嘴,口里嘟嘟囔囔道:“真无趣,我不要看了。”
王世如不喜欢他这么说,便翻了个白眼:“不看就不看,这是我的书,本也不是给你看的。”
王世懋与她争起嘴来:“好嘛,你还没去上学,派头倒是先摆上了。”王世如嘴角一翘,得意道:“从前你能出门上学,没少在我面前显摆,如今我也能出门上学了,为何不能显摆?”
王世如年纪虽小,却已隐约意识到了自己和两个兄弟之间的差别。比如她的两个兄弟都可以外出拜名师求学,而她只能在家中跟随母亲读书。一天两天可能差距不大,但天长日久下来,积累的差距足以在她和两个同胞兄弟之间形成一道巨大的鸿沟。
王父曾将小女儿抱在膝上,亲口对她说:“如果你是男孩子的话,一定不会比你的兄长(王世贞)差。”
这说明王世如和王世贞的资质至少也是差不多的。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王世贞一路做到了刑部尚书,死后追赠太子少保,成为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名字见诸史册,流芳百世,直到几百年后,后人依旧知道大明朝曾出现过一个名叫王世贞的英才俊杰。
而关于王世如的记载就只有两条。
一条说王世贞的妹妹王氏(她在史书中没有名字,仅有一个姓氏)年少时非常聪慧,非常爱读书且擅读书。
一条说她出嫁后不到八年就病逝了,去世的时候大概才二十多岁,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名篇佳作,仅仅留下了四个年幼的女儿和一个尚在襁褓里的」子。
这两条记载本身也不是为了记载她这个人。前者主要用她来展现王氏优秀的家风一一即便是女子依旧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并且王氏家族父母慈爱,兄妹和睦,简直就是标准的模范家庭。后者主要是为了记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