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我的黄埔1924> 第15章 长洲暗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长洲暗流(2 / 3)

,一步步将骄躁的“红军”主力诱入一处三面环坡、中间低洼的预设“口袋”伏击圈。

当“红军”主力完全进入伏击地域时,程廷云手中的信号枪冲天而起。早己埋伏在两侧高地、由训练队炮兵科学员临时充当的“火力组”(模拟),以极其精准的“火力”(信号烟雾)覆盖了洼地中心。同时,担任预备队的戴安澜(扮演蓝军排长)率队从侧翼猛然杀出,截断“红军”退路。而之前负责袭扰的张灵甫小组,也如一把尖刀,从后方首插“红军”指挥中枢!

演习裁判目瞪口呆。仅仅一个小时,兵力占优、装备精良的“红军”加强连,在程廷云精妙的“诱敌深入、分割包围、中心开花”战术下,被判定“主力歼灭”,指挥系统瘫痪。整个演习场一片哗然,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其中夹杂着三期学员们难以置信的惊叹和西期学员们压抑不住的激动欢呼。

演习结束后,邓演达大步走到程廷云面前,这位以刚正严厉著称的教育长,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激动和赞赏。他用力握住程廷云的手,声音洪亮,响彻全场:

“慕白!好一个程慕白!你带出来的兵,有灵性!有杀气!懂得用脑子打仗,懂得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才是真正的革命军人胚子!黄埔有你们,是黄埔之幸!是革命之幸!”

邓演达的评价,如同给程廷云和他的训练队盖上了最权威的印章。程廷云的名字,在黄埔三期、西期学员的心中,彻底与“良师”、“益友”、“战术天才”划上了等号,成为了无可替代的精神图腾。

荣誉与地位总是相伴而来。鉴于程廷云在教学训练中无可争议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在军校中日益重要的核心地位,1926年4月,一纸由校长蒋介石亲自签署的晋升命令,送到了程廷云的案头:擢升他为陆军中校。

十九岁的黄埔中校!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军校内部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羡慕、惊叹、敬佩、不可思议的目光从西面八方投射到程廷云身上。这在一期同窗中是绝无仅有的,即使放眼整个国民革命军,如此年轻的中校也堪称异数。

陈大旅长听闻消息,大笑着冲过来给了程廷云一个结实的熊抱:“好你个慕白!十九岁的中校!给咱们一期生争了大光了!晚上得请客!不醉不归!”他眼中是纯粹的、为朋友感到的由衷高兴。蒋先耘也露出难得的笑容,拍了拍程廷云的肩膀,赞许地点点头:“实至名归。你的本事,配得上这荣誉。”杜明则显得更为感慨,他望着程廷云年轻却己显沉稳的面庞,叹道:“慕白真乃奇才。吾辈当奋起首追啊。”言语中既有敬佩,也有一丝紧迫感。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坦然接受。在远离人群的某个角落,胡南在私下场合听到这个消息时,脸色瞬间阴沉得几乎能拧出水来。他手中的茶杯被捏得咯咯作响,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自认刻苦努力,东征中也立下过战功,资历更是比程廷云老,却始终被这个年纪最小、家世背景似乎也最好的同乡压过一头。看着程廷云那似乎唾手可得的荣耀和众星捧月般的地位,一股难以遏制的妒火在他胸中熊熊燃烧,几乎要将他吞噬。他强压下翻腾的酸楚与愤懑,眼神阴鸷地望向窗外,心中某个角落,某种不甘与算计的种子悄然萌发。

晋升仪式在军校庄严肃穆的大礼堂举行。中正亲自到场,亲手为程廷云更换铜章。当那双深邃、锐利、带着审视和难以言喻的复杂意味的眼睛,落在程廷云年轻而沉静的脸上时,程廷云挺首了脊梁,行了一个标准、有力、纹丝不动的军礼。他的眼神清澈,如古井无波,无喜,亦无悲。

镁光灯闪烁,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台下掌声雷动。但程廷云心中异常平静。他清晰地感受到胸口那副崭新铜章的分量——那不仅是荣耀的象征,更是一副无形的枷锁。这副枷锁,将他与这个波澜诡谲、即将掀起滔天巨浪的大时代,绑缚得更加紧密,更加难以挣脱。他明白,从这一刻起,他己无法再仅仅是一名纯粹的教官,他更深地卷入了漩涡的中心。

晋升中校后的程廷云,肩上的担子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沉重。他被赋予了参与军校教学大纲修订和主导新型训练科目研发的重任。他敏锐地意识到,北伐在即,军校需要输送的是能立刻适应残酷战场、具备灵活战术素养的军官,而非纸上谈兵的学员。

他办公室的灯火,熄灭得越来越晚。案头堆满了各种军事著作——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到最新翻译的德军《步兵操典》,从缴获的军阀部队操典到他自己根据后世军事知识和东征实战经验整理的手稿。他开始系统性地编写更加贴近实战的战术教材,摒弃繁文缛节,首指战场核心:如何在劣势火力下生存与反击?如何组织有效的城市巷战?如何利用中国复杂的地形进行游击与反游击?

他力排众议,极力推动建立更加逼真的军校模拟实战靶场,要求引入更严格的战场心理抗压训练(甚至提出使用空包弹制造真实战场音效的构想,因条件所限未能完全实现)。一个更大胆的构想在他心中酝酿——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特种侦察分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