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五年冬 江苏 长江北岸
1926年冬的寒风,裹挟着长江的湿冷,吹拂着刚刚从南昌劫火中走出的北伐将士。赣北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新的风暴己在南京以东的龙潭地区酝酿。孙传芳残部联合张宗昌的首鲁联军,集结重兵,企图在龙潭-栖霞山一线反扑,切断北伐军向沪宁线推进的锋芒。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第三团团部,气氛凝重得如同结冰。蒋先云看着刚刚收到的密电,久久不语,指尖在粗糙的电报纸上留下深深的压痕。程廷云站在一旁,敏锐地察觉到团长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混合着决绝与悲凉的沉重气息。
“慕白,”蒋先云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承载着千钧重负,“这份调令…你看看吧。”
程廷云接过电文,目光扫过,心头猛地一沉: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密令(绝密)
着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蒋先云,即刻卸任现职,调任总司令部新编独立旅筹备处主任(驻武汉)兼政治部主仨,负责编练新军,进以招募进步青年,务求政治可靠,战力精强。以备北伐后续之需。
所遗第三团团长一职,由该团副团长、陆军中校程廷云代理。
此令十万火急,不得延误!
总司令 蒋中正(印)
中华民国十五年十二月
“独立旅…驻武汉…”程廷云喃喃道,瞬间明白了这份调令背后的深意。武汉此时是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大本营(武汉国民政府所在地),中正此举,表面上是升迁重用(独立旅旅长职位高于团长),实则是将蒋先云这位立场鲜明、影响力巨大的共产党将领调离嫡系第一军核心部队,剥离其兵权,将其“发配”到相对边缘且充满未知的新岗位!这是“西一二”政变前夜,对左派力量进行削弱的明确信号!所谓“编练新军”,更像是一个充满陷阱的牢笼。
“巫山兄…”程廷云抬头,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担忧、愤怒、还有深深的无力感。
蒋先云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阴沉的天空和肃杀的军营,背影显得异常挺拔,却又带着一丝孤寂。“慕白,不必多言。校长的心思,我懂。大战在即,临阵换将,兵家大忌。他选择此刻调我走,用意不言自明。”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程廷云,带着一种托付千斤重担的郑重:“但第三团不能乱!这支凝聚了我们心血、在汀泗桥、贺胜桥、南昌城头用血证明了自己的队伍,必须保持战斗力!北伐尚未成功,军阀未灭,岂能内耗!”
他走到程廷云面前,用力按住程廷云的肩膀:“慕白,代理团长之职,非你莫属!杜聿明沉稳干练,王耀武勇猛无畏,方先觉心思缜密,张灵甫锐气逼人,林xx奇技巧出,都是可造之材!将他们带好!记住,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革命军人,枪口永远要对准真正的敌人——军阀和列强! 保护好这支队伍,就是保护革命的火种!
程廷云感到肩上的压力重如山岳,他挺首脊梁,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团长放心!廷云在,第三团在!必不负重托!” 这是承诺,更是责任。
蒋先云脸上露出一丝欣慰而复杂的笑容。他走到桌边,拿起那张两年前初入黄埔拍下的旧照,照片上的青年,笑容青涩,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腼腆,摩挲片刻,然后毅然决然地递给程廷云:“这幅旧照,随我征战多年,今日赠你。望它能助你,在未来的血火征途中,看清方向,护佑袍泽。”
程廷云郑重接过,框身冰冷,却仿佛带着蒋先云滚烫的信念和未竟的理想。
交接在一种沉重而高效的气氛中完成。蒋先云拒绝了任何形式的欢送,只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带着寥寥几名亲随,悄然离开了第三团驻地。程廷云、杜聿明、王耀武、方先觉等人肃立在营门外,目送着那个熟悉的、坚毅的背影消失在弥漫的晨雾中。没有人说话,只有寒风呼啸而过,如同裂帛之声,预示着这个团体和这个时代,即将迎来无法挽回的分裂。
蒋先云的离去,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不平静的池水,在第三团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官兵们对这位才华横溢、身先士卒、爱护士兵的团长充满敬仰与不舍,对他的突然调离充满疑惑和不安。各种小道消息和猜测在军营中流传。程廷云深知,此刻稳定军心、凝聚战力是第一要务。他召集所有营连主官开会,开门见山:
“诸位!蒋团长高升,奉命组建新军,乃革命需要!校长委任程某代理团长,是信任,更是责任!龙潭大战在即,孙传芳、张宗昌纠集数万之众,反扑在即!第三团的荣誉,是汀泗桥、贺胜桥、南昌城头弟兄们用血换来的!如今强敌压境,正是我等继承蒋团长遗志(精神),再立新功之时!袍泽们,收起眼泪,擦亮刺刀!让敌人看看,没有蒋团长,第三团照样是砸不烂、啃不动的硬骨头!是北伐的尖刀!杜聿明!”
“到!”
“你营为左翼前锋,主攻栖霞山东麓敌主阵地!王耀武连为突击尖刀!”
“是!”
“方先觉!”
“到!”
“集中全团迫击炮,山炮(数量有限)及重机枪,压制敌前沿火力,重点支援杜营突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