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我的黄埔1924> 第16章 金陵挽歌(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章 金陵挽歌(四)(1 / 4)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南京城垣多处告破,日军的膏药旗在残垣断壁上狰狞飘荡。然而,城陷并非终局,而是一场更为绝望、更为惨烈的战斗的序幕。程廷云“誓与南京共存亡”的通电,如同投入死水中的惊雷,其悲壮的回响迅速在城内残存的中国军队中激荡,化为了决死抵抗的钢铁意志。在这血火熔炉中,所有派系藩篱尽数消融,川军、桂军、东北军、中央军每一个身影都汇入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守军。而他们的战斗,除了军人的荣誉,更背负着一项沉重如山的使命:为身后数十万未能撤离的同胞,多争取一分生机,多挡住一刻魔爪。

在城北挹江门内、盐仓桥附近,原东北军第112师(隶属第67军)的残部约三百余人,由一位名叫李国栋的团长指挥,死守着交通银行大楼和毗邻的几处街垒。这些来自松花江畔的汉子,家乡早己沦陷于敌手,胸腔中积郁着国仇家恨。李团长脸上带着冻疮和硝烟痕迹,声音嘶哑却如同钢铁撞击:“弟兄们!咱东北爷们儿没能守住老家,这南京城,说啥也不能再让鬼子舒坦占了!背后就是江,没退路了!给老子往死里打!”

他们利用银行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用仅剩的两挺马克沁重机枪和为数不多的掷弹筒,顽强地封锁着通往江边的要道。日军第16师团的一个大队数次猛攻,均被击退,街道上躺满了土黄色的尸体。子弹越来越少,李团长组织起大刀队,每当日军逼近,便吹响冲锋号,这些剽悍的东北汉子便如同下山的猛虎,抡起大刀片冲入敌群,白刃见红,杀声震天。

团长李国栋,那个脸庞被硝烟和冻疮刻满痕迹的东北汉子,嘶哑的嗓音穿透枪炮声:“弟兄们!咱身后是啥?是成千上万没跑出去的老百姓!是咱的爹妈姐妹!鬼子想过去祸害,除非从咱爷们儿的尸体上踏过去!给老子顶住!多顶一刻,就能多活几个人!”

他们的阻击,己不仅是为了军人的尊严,更是为滞留在下关江边、试图寻找一线生机的无数难民,筑起一道血肉屏障。子弹稀少了,他们就放近了打,用大刀和刺刀进行残酷的白刃战,每一次反冲锋,都旨在将日军的注意力牢牢吸在自己身上,为江边那绝望的人潮争取哪怕多一分钟的疏散时间。许多士兵倒下了,他们的最后一瞥,往往望向江边那黑压压的人群,眼中是未能尽全力的遗憾。

在城南中华门内、夫子庙秦淮河畔,原桂系第7军(隶属第21集团军)第171师的一部,约两个连的兵力,在一位名叫韦云淞的营长带领下,与日军第114师团展开了灵巧而致命的巷战。桂军素以彪悍和山地作战能力著称,他们化整为零,三人一组,五人一队,隐匿在雕梁画栋的残破戏楼、酒肆茶馆和民居之中。

白天,他们是沉默的猎手。冷枪从意想不到的角落射出,精准地收割着日军军官、机枪手和通讯兵的生命。韦营长亲自操着一支带瞄准镜的中正式步枪,埋伏在一处炸塌了半边的阁楼上,一天之内狙杀了七名日军,其中包括一名大队副官。夜晚,他们则化身索命的幽灵。脸上抹着锅底灰,嘴里咬着匕首,组成敢死队,沿着秦淮河岸和狭窄的巷弄,悄无声息地摸掉日军的岗哨,突袭其宿营的院落,用手榴弹和大刀制造混乱和恐慌,让日军风声鹤唳,寝食难安。他们的存在,像一根毒刺,深深扎入日军控制城南区域的咽喉。他们像敏锐的猎豹,专门寻找那些正在挨家挨户搜杀青壮年、凌辱妇女的日军散兵游勇。一次,侦察兵发现一股日军正将上百名百姓驱赶至一处广场准备屠杀。韦营长当即下令放弃原定伏击日军运输队的计划,全力攻击行凶之敌。他们从屋顶、巷口突然开火,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成功解救出大部分百姓,并指引他们逃往更深更复杂的巷弄或国际安全区方向。“打鬼子重要,救乡亲更重要!”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行动准则。

在城西的清凉山、五台山高地,来自川军第43军26师的部分官兵,约五百余人,与教导总队(101师)的一个残破机枪连并肩作战。川军装备最为简陋,许多士兵还穿着单衣草鞋,拿着老旧的“川造”七九步枪,子弹袋瘪瘪的。带队的是一位姓王的胡子拉碴的团长,他操着浓重的川音吼道:“格老子的!龟儿子倭寇想灭我中华!川娃子们,要得嗦?莫给老子拉稀摆带!就是死,也要啃下他一块肉来!”

他们没有重武器,就把手榴弹五个一捆,制成集束手榴弹,专门对付日军的豆战车和装甲车。弹药打光了,就举起大刀、长矛,甚至抡起工兵铲和砖头。抱着捆集束手榴弹,滚入日军的进攻队形,与敌人同归于尽。

而他们的阵地背后,藏着大量从西南城逃难过来的百姓。川军士兵们吃着冻硬的杂粮饼,却把偶尔缴获的罐头、米饭偷偷留给躲藏起来的老人和孩子。“娃娃莫怕,有我们哩!”成了他们常说的话。在一次日军猛攻间隙,甚至组织了一次小规模逆袭,王团长身先士卒,不是为了夺回阵地,而是为了抢回被日军火力封锁区域内的十几个平民。冲锋路上,王团长身中数弹,临终前对副手说:“把老乡带回去”他们的牺牲,首接为身后的平民圈出了一小块暂时的安全区。

而作为核心骨血的中央军各部残部——第3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