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我的黄埔1924> 第16章 金陵挽歌(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章 金陵挽歌(四)(2 / 4)

6师、第87师、第88师、第74军以及教导总队(101师)的官兵,则如同钢钉般铆在各个核心节点。他们往往装备相对较好,战术素养更高,承担着最艰巨的正面阻击和战术逆袭任务。在中山北路堡垒、新街口环形工事、国民政府行政院大楼等地,爆发了由中央军军官主导的、堪称教科书般的惨烈巷战。许多连长、营长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实践了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其壮烈程度,令后来打扫战场的日军亦为之震惊

程廷云,如同这座孤城的魂灵,穿梭在这片血火炼狱中。他的指挥部早己不复存在,身边仅跟着参谋长邱清泉,副官周锐和几名精干的警卫。他通过残存的电话线、冒死穿越火线的传令兵、甚至约定的信号弹,艰难地维系着对各抵抗点的微弱联系和精神指挥。其指挥的重心早己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抵抗。他不断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向各残部传递着最高指令:“阻敌为次,护民为先!尽力牵制,为百姓疏散隐匿争取时间!” 他不再下达具体的战术命令,而是不断地传递着一个信念:“坚持!拖住鬼子!为百姓争命!全国同胞都在看着我们!” 这道无形的精神纽带,将这些不同血脉的军队紧紧凝聚在一起。这道命令如同无声的号角,将各支队伍的战斗赋予了更崇高的意义。一支队伍在转移时,会特意从藏有百姓的废墟前经过,用枪声将追兵引向别处;弹药匮乏的部队,会优先将手榴弹用于炸塌巷口,阻断日军进入平民藏匿区的通道,一支队伍弹药耗尽,邻近的队伍会想方设法送去缴获的弹药;一个阵地即将被突破,另一支队伍会不顾一切地发起侧击,以攻代守。在这生死存亡的绝境,军人的荣誉与对同胞的责任,超越了所有。

程廷云的心,始终被城内数十万平民的命运紧紧揪住,每一次关于日军暴行的报告都如同凌迟。他不再是那个只专注于战线和敌情的将军,更像一个竭尽全力保护幼崽的绝望头狼。

一次,一名满身是血的老者跌跌撞撞找到他的临时隐蔽处,哭诉一股日军(确系第6师团谷寿夫部队)正在安全区外的某条巷子里挨家挨户搜杀青壮年和妇女。程廷云目眦欲裂,当即亲自率领一支由教导总队老兵组成的二十人精锐小队,冒险沿着断壁残垣疾行数里,从侧后方突然猛袭了正在行凶的日军。

战斗短暂而激烈。程廷云手持冲锋枪,打光了一个弹匣,撂倒了数名鬼子。小队成员如同猛虎下山,用刺刀和手榴弹瞬间打懵了日军。虽然无法全歼这股敌人,但这次果断的打击成功击退了日军,解救出了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近百名百姓。看着那些惊魂未定、满脸泪痕的妇孺老幼,程廷云这个铁打的汉子,眼眶瞬间红了。他嘶吼着下令,让士兵们将身上仅有的干粮分给百姓,并指引他们逃往更深处、更隐蔽的废墟或下水道。

“快走!躲起来!千万别出声!”他反复叮嘱,声音哽咽。许多士兵在自身饥寒交迫、弹药匮乏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犹豫地将最后的生存希望分给了平民。一位腿部负伤的川军小兵,将自己藏了许久的一块硬馍塞给了一个饿得首哭的小女孩,咧嘴笑道:“妹娃子,莫哭,吃了好有力气躲猫猫。”

而那次亲率小队奔袭屠杀现场的行动,仅仅是他无数次干预的缩影。当他看到被解救的百姓眼中那劫后余生的恐惧与感激,这个铁打的汉子再也抑制不住。他扶起一位跪地磕头的老妪,声音哽咽:“老人家,快起来是我们对不起你们,没守住城快,快找个地方藏好,千万别出来!”他下令士兵们将身上所有能吃的、能用的都留给百姓,甚至脱下自己的呢绒大衣,裹在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身上。

在他的影响下,保护平民成为了所有残存守军自发的行动。一位腿部中弹的东北军士兵,背着一个与父母失散的小女孩,爬行了数百米,将她交给一群藏在下水道里的妇女;几名桂军士兵,为了引开一支逼近平民藏身处的日军巡逻队,故意暴露自己,且战且退,最终全部战死;许多中央军官兵,在最后时刻,选择炸毁坚固的建筑入口,将自己和试图闯入的日军一同封死在废墟中,只为让藏在更深处的百姓能多一分安全。

这些微小的、分散的、往往不为人知的牺牲,在无边的黑暗与兽行中,如同星星点点的火种,顽强地证明着人性的存在,为这座死亡之城保留了一丝温暖的希望。

南京沦陷后,中国空军主力己转移至西部。但当城内仍有成建制抵抗、尤其是程廷云部决意死战乃至后来计划突围的消息,通过军统潜伏电台和难民之口,极其艰难地传至武汉时,武汉空军司令部,高志航和战友们无不脉贲张,热泪盈眶。纷纷主动请战,对孤军奋战的南京守军提供掩护,尽管力量对比悬殊,且航程遥远,风险极大,蒋中正依然电令周至柔:不惜代价,给予程廷云所部支援!

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中旬,就在程廷云部计划突围的关键时刻,数架经过紧急检修、加挂了副油箱的bf112战斗机和两架ju一86型轰炸机,从汉口机场冒险起飞,掠过苍茫的长江,向着南京方向义无反顾地扑去!

他们的任务并非空战,而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