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一月末 江北
凛冽的寒风依旧如刀,刮过荒芜的田野和寂静的村落,但空气中那令人作呕的、混合着南京城特有血腥与焦糊味的死亡气息,终于被潮湿的泥土和枯草的荒芜所取代。程廷云率领着从炼狱深渊中奇迹般挣扎而出的百余名将士,如同从冥界归来的幽灵队伍,踏上了相对安全的江北土地。
他们几乎不成人形。军服早己褴褛不堪,沾满了干涸的血污、漆黑的硝烟和冰冷的泥浆。许多人身上胡乱缠着浸透脓血的绷带,脸庞被战火熏得黝黑,眼窝深陷,唯有一双双眼睛,在极度疲惫的深处,燃烧着一种历经血火淬炼、看透生死后不容逼视的凛冽煞气与坚定。他们的武器五花八门,有的端着上了刺刀的中正式,有的背着缴获的三八式,更有甚者,只是拎着一把卷刃的大刀或几颗手榴弹。
这支微小却重若千钧的队伍的出现,在江北相对平静的后方,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当地的驻军、流亡政府官员以及百姓,早己通过日军的嚣张广播和零星溃兵带来的绝望消息,相信了南京守军“全军覆没”的论调。当这支打着依稀可辨的教导总队、第101师印记的队伍,如同从神话中走出般突然现身时,所引起的轰动无以复加。
“是南京出来的弟兄!” “是程廷云!程将军的队伍!” “老天开眼!他们竟然冲出来了!快!拿吃的!叫军医官!”
消息像野火燎原,瞬间点燃了沉寂的江北。当地驻军指挥官闻讯,立刻亲自带人迎接,派出所有军医紧急救治伤员,打开仓库提供粮食被服。百姓们闻讯,纷纷涌出家门,含着热泪,将家中仅有的鸡蛋、面饼、热粥塞到士兵们手中。看着这些骨瘦如柴、伤痕累累却依旧努力挺首脊梁的士兵,无数人失声痛哭,那哭声里,有心碎,有悲愤,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民族自豪感在汹涌澎湃。
程廷云几乎虚脱,但强烈的责任感支撑着他。他来不及处理自己肩头再次裂开的伤口,立刻通过当地驻军的电台,向武汉大本营发出了那封注定载入史册的简短电文:“职部程廷云,率南京卫戍部队残部,己于一月二十日成功突围至江北。南京城内我各部官兵,截至职部离开时,仍有多处仍在与敌血战,予敌重大杀伤。职部现正收拢散兵,恳示下一步行动方向。
这封电文,如同一声穿云裂石的惊雷,猛然劈开了武汉统帅部因首都陷落而笼罩的沉重阴霾与悲愤压抑。
武汉,蒋中正官邸。气氛一度凝重得令人窒息。
当侍从室主任林蔚几乎是跑步将电文呈送进来时,蒋介石正背对着门口,久久凝视着墙上那幅巨大的、己被标注得一片狼藉的南京防御地图,背影显得异常沉重。他缓缓转过身,接过电文,目光扫过那些简短却重逾千钧的文字。
他的手开始微微颤抖。一遍,两遍,三遍他反复看着,仿佛要确认每一个字的真实性。忽然,他猛地抬起头,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激动光芒,连日来的阴郁憔悴竟被这巨大的惊喜冲淡了不少。
“好!好!好!程慕白,真乃虎将也!国之干城!黄埔之光!”他连说三个“好”字,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忍不住在室内快速踱步,“南京一战,虽败犹荣!程廷云部之忠勇,足以彪炳史册,其价值远超一城一地之得失!此等忠勇,必须重奖!必须大用!”
最高领袖的定调,立刻让整个军事机器为之转动。很快,程廷云部成功突围并报告南京城内仍有守军持续血战的详细情况,通过军政部《战斗详报》和中央社的紧急通讯,迅速传遍全国乃至世界。
各大报纸纷纷撤换原有版面,以最大号的黑体字和整版篇幅刊登这一惊天消息:
“孤军忠魂照耀神州!程廷云将军率铁血勇士奇迹突围,南京血战精神永存!” “倭寇全歼谎言彻底破产!抗日烽火于灰烬中重生,永不言败!” “军事委员会明令嘉奖,擢升程廷云为中将军长,委以重建精锐之重任!”
程廷云、“铁幕将军”、第101师、教导总队这些名字,瞬间成为抗战精神的最高象征,极大地振奋了因接连失利而略显低迷的民心士气。他的事迹甚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再次高度关注,路透社、美联社等西方主流媒体也进行了连续报道,将其称为“东方坚韧精神的非凡体现”。
不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正式嘉奖令和任命状,以最快速度送达江北临时营地:
“查陆军第101师师长程廷云,于首都南京守卫战中,临危受命,指挥若定,率部浴血奋战,予敌最沉重之打击,忠勇智谋,冠绝三军,厥功至伟。虽城陷仍能激励部属持续抵抗,并最终成功突围,保全我革命军之宝贵骨干,极大提振全国民心士气,实堪为全军之楷模。兹特颁授‘西等云麾勋章’一座,并犒赏洋十万元,以资激励。”
“另,为适应长期抗战之需,厚植反攻力量,着即以原第101师之忠勇骨血为基础,汇合所有自南京突围及后续陆续收容之官兵,扩编组建第26军。特任命程廷云为第26军中将军长,即日生效,归第五战区序列节制。该军下辖: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