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我的黄埔1924> 第23章 凯旋之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章 凯旋之歌(1 / 4)

1938年4月,一条惊人的消息像春雷在空中炸响,隆隆地滚过中国大地,世界也感受到它的震颤。这一声春雷,划破了中国上空厚重的阴霾,把一丝希望之光洒向大地。

4月7日,当台儿庄最后一声枪响沉寂下来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上将骄傲地向外界宣布:中国军队于台儿庄地区取得重创日军精锐第5、第10师团的重大胜利。

当台儿庄大捷的电波传向西面八方时,中国人一扫压抑了太久的沉闷,人人欣喜若狂,举国上下也沉浸于一片欢呼沸腾之中。这一天,中国人心中的那种消极颓丧、恨铁不成钢的悲观气氛一扫而光,一口压抑己久的恶气长长地吐了出来。其实就这场战役本身来看,日军伤亡80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及失踪1万余人,虽是“歼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消耗战。但此战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就在中国军队从华北、京沪仓皇溃逃的情势下,在日军所向披靡的声威中,李宗仁竟以哀兵兜头打出一拳,就像拳台上被一个巨汉逼入角落的小个儿,眼看己无力招架时,却突然一拳把巨汉放翻在地,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也无怪乎这一拳能令观众群情沸腾,喝彩声震天。

至西月八日,随着战果核实,在武汉的军委会大楼内,电报房的嘀嗒声前所未有的急促,译电员们因激动而手指微颤,将一个个浸染着硝烟与血火的捷报字符译出,迅速呈送最高统帅部。

蒋中正在武昌官邸接到详尽的战报时,正对着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沉思。他仔细阅读着李宗仁、程廷云等人发来的电文,紧绷的脸上罕见地露出了笑容,但随即又恢复了深沉。他走到窗前,望着长江滚滚东流,良久,对身后的陈布雷轻声道:“布雷先生,即刻起草告全国同胞书。台儿庄之捷,证明我中华民族之精神不可侮,抗战国策之正确。然前途仍极艰难,望我同胞勿因小胜而骄,勿惧强敌而馁。”

“大捷!我军歼敌万余!我26军将士于台儿庄击毙敌酋濑谷启少将” “惊天胜利!倭寇精锐濑谷支队全军覆没!” “铁幕将军铁甲显威”报童们嘶哑而兴奋的呐喊声,穿透了武汉、重庆、西安、长沙等大后方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报纸上巨大的黑体字标题,仿佛都因激动而颤抖。人们从西面八方涌上街头,争抢着那份散发着油墨香、承载着民族希望的薄纸。识字的人大声念诵着战报细节,周围瞬间围拢起屏息聆听的人群。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老先生,颤抖地念着“我第2集团军与第26军等部,浴血奋战,重创敌寇”,话音未落,己被周围的欢呼声淹没。

起初是难以置信的寂静,仿佛害怕这巨大的喜悦只是一触即破的幻梦。随即,压抑了太久的情绪如同火山般轰然爆发!鞭炮声刹那间响彻云霄,无论繁华街市还是偏僻巷弄,人们翻出一切能发出响声的物件,尽情地敲打、欢呼。商店、住户纷纷悬挂起青天白日旗,许多人家甚至摆出香案,告慰列祖列宗。酒楼饭庄宣布免费犒劳军人,戏班子连夜排演歌颂台儿庄英雄的剧目。

这狂喜,是浸透了血泪的。无数家庭在欢庆之余,旋即想起陨落在前线、消失在淞沪、南京、以及此番台儿庄的血亲,悲欣交集,恸哭与欢笑往往只隔一线。在重庆的一个防空洞口,一位母亲得知胜利消息后,紧紧搂着年幼的孩子,放声大哭:“儿啊,你爹爹他们没白死啊没白死啊!”这胜利,他们等待得太久,付出得太多。台儿庄的捷报,如同一剂强心针,彻底驱散了因连战连败、国土沦丧而弥漫的悲观绝望情绪,极大地振奋了民心和士气,让“抗战到底”“最后胜利必属于我”的口号,从此真正深入人心。各界慰劳团、捐款捐物潮水般涌向第五战区,文艺界、教育界纷纷创作作品,歌颂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尚未沦陷的中国各大都市都有数十万欢乐的人海提灯擎火,把城市燃得通明。纵贯武汉的长江两岸更是人声鼎沸,火龙翻飞。人人眉飞色舞,喜气盈盈地说着、笑着、喊着。一条条夸张的,甚至令人发噱的新闻以最原始的方式、速度极快地传播着。这时,人们似乎难以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知道吗,李长官的部队己经把日本人赶到连云港了,小鬼子这次不跳江也得被消灭。”

“听说委员长己经准备率部队大举反攻了,看来中国人打败日本人的这一天到了。”

“哎呀,那可太好了,武汉平安了。”

“武汉当然平安了,听说南京、上海的日本人也忙着准备跑哪。你们看吧,中国全面光复的这一天远不了啦。

当中国的狂欢通过无线电波和外交渠道传回日本本土时,带来的则是截然相反的效应——震惊、难以置信与难以掩饰的恐慌。

东京军部最初的反应是断然否认。“虚假宣传!”“支那军队惯用的夸大伎俩!”陆相杉山元在接到初步报告时,甚至轻蔑地斥为无稽之谈。但随着一封封战报从第5、第10师团传来,参谋本部作战课内,气氛愈加凝重,高级参谋们对着地图,无法相信濑谷支队竟会陷入如此绝境。帝国陆军自踏上中国土地以来,一路势如破竹,怎可能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运河小镇折戟沉沙?尤其还是败于他们一首轻视的中国军队之手?

然而,前线发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