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1章 给的糕点(2 / 3)

趁着这轻松劲,大领导端起小酒盅抿了一口(李卫东杯里是茶水),像是随意地问道:“卫东,最近厂里怎么样?我听怀德说,你在机修车间搞得不错,那个新式回风炉反响很好?连锅炉班那些老资格都服气了?”

话题转到工作,李卫东放下筷子,语气变回平时的沉稳实在:“领导,炉子还在测试,大家配合,效果比预期好不少,省煤,工人们很支持量产。

至于车间…”他顿了顿,觉得在领导面前没必要只说好的,“事情多。

老设备问题杂,改造费事;备件供应常跟不上,有时很被动;工人们技术底子不一样,培训是个长期的活儿。”

他话锋一转,带着决心,“不过,都是能解决的问题。

摸索改进工艺、找代替材料、编写合适的教案……一步步来。

您放心,再硬的骨头,我们也要想办法啃下来。”

话说得实在,透着股韧劲。

大领导认真听着,手指摩挲着酒杯边缘,神情变得严肃。

他清楚地捕捉到李卫东提到的现实困难一设备老化、备件短缺、技术参差。

这是现在很多厂子都面临的难题。

听到李卫东那句“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他眼中流露出赞许和期望。

“好!要的就是这个态度!改革不是喊口号,就得像你这样,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去干!”大领导声音不高,但很有力,“技术革新是国家的关键!你们这些肯钻研、能实干的技术骨干,就是未来的希望!”他目光灼灼地看着李卫东,“我始终相信,有像你这样在一线扎扎实实、敢扛重担的同志,咱们轧钢厂就能不一样,就能为国家挑更大的担子!我看好你,卫东!好好干!”

“是!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李卫东郑重地点头。

那盘没下完棋带来的紧张感,这时完全被这股责任感替代了。

这顿饭的意义,远不止吃顿饭这么简单。

晚饭快吃完时,天色已经很晚。

李卫东想到家里坐月子的妻子和刚满月的孩子,心里想着该回去了。

他刚准备起身告辞,大领导夫人从里屋走出来,手里提着个看上去就很高档的纸盒子。

盒子上印着漂亮的花纹,在灯光下很显眼,一看里面的东西就不普通。

“小李啊,把这个带上。”

老太太不由分说地把盒子塞到李卫东怀里,脸上是和气的笑容,“这是前些时候老朋友从上海带回来的点心,好像是杏花楼的。

家里就我们老两口,吃不了这么多甜腻的东西。

你拿回去,给雪丫头尝尝,她刚生完孩子,得补补。”

她又凑近些,小声笑道,“以后等两个小的能吃零嘴了,也让他们尝尝。”

这份礼物比李卫东想的贵重得多。

他抱着精致结实的盒子,一时不知道怎么办:“阿姨,这……这也太贵重了!您和领导留着吧……”“拿着!”大领导夫人故意板起脸,“你这孩子,跟我还这么见外?是不是不把我当自家人了?不拿我真生气了啊!”语气亲切又不容拒绝。

“就是!”旁边的大领导也板着脸帮腔,“这点东西算什么?让你拿就拿!别婆婆妈妈的。雪丫头为革命事业添了丁,吃点好的应该!”话虽带着领导口气,但满是长辈的关怀。

面对这份真诚的心意,再拒绝反倒显得生分。

李卫东心里暖暖的,很是感动。

他明白这不只是一盒点心,更是一份很重的关心和认可。

他挺直腰板,声音有点发紧,很认真地说:“那……我就替雪儿,还有孩子们,谢谢您和领导了!”李卫东没有客气,直接拿走了糕点礼盒。

夜深了,刮过南锣鼓巷的屋檐和巷子,发出呜咽般的声音。

三大爷闫阜贵殴拉着破棉鞋,身上套了件油亮的旧夹袄,缩着脖子,眼镜片立刻蒙上了一层白雾。他那双精明的眼睛几乎立刻盯在了李卫东车把手那个格外扎眼、看起来就很贵气的盒子上。“哎呦!”闫阜贵故意提高嗓门,打破了夜的沉寂,搓着冻红的手凑过来,脸上堆着过分的笑,“卫东回来啦!够晚的啊……哟,这手里拎的是什么好东西?看着这盒子就不一般呐!”

他的声音拖得长长的,带着胡同里常见的、刨根问底的劲儿。

冷风吹得李卫东脸疼,心里却很清楚闫阜贵打的什么主意。

他脚步没停,只是微微侧身,让那点心盒不那么显眼,语气很平常地应道:“三大爷,还没睡呢。没什么金贵的,一点吃的。”

“吃的?”闫阜贵的笑容更夸张了,跟着李卫东的自行车拐了个小弯,眼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这盒子……这是地道的上海货吧?还印着花呢!让我看看?啥“吃的’能有这派头?看着就像点心铺子顶好的礼盒啊!是朋友送的,还是……”

话里话外,明显把这东西和轧钢厂或者领导联系起来了。

李卫东脚步略顿,转头,目光平静但明确地迎上闫阜贵探究的眼神:“朋友给的。”

说完,不再理会闫阜贵在身后“诶?啥点心?杏花楼的?冠生园的?哎卫东……”的不停追问,径直回家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