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我是大明瓦罐鸡> 第563章 东夏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3章 东夏国(5 / 9)

仅深谙政务治理之道,更有着丰富的实操经验。有他们从旁辅佐,要打理好一座城池,对他们而言并非难事。

更重要的是,朱高煦对黄喜和金宗瑞可谓是大开方便之门。他从不在意二人的高丽人身份,只要是有益于城池治理、有助于李裪成长的需求,无论是钱粮调拨还是人手调配,朱高煦都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持,几乎是有求必应。

他这般倾力支持,核心诉求只有一个:让黄喜与金宗瑞能毫无掣肘地施展才干,尽快将李裪培养成才,让这个年轻的少年在实践中快速褪去稚气,真正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与魄力。

虽说身边有黄喜和金宗瑞两人,但若论实际能独当一面处理事务的,眼下其实只有黄喜一人。金宗瑞此时还只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论资历、论经验都远不及黄喜。每当黄喜处理政务、决断事务时,他往往插不上话,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仔细观察黄喜如何分析利弊、如何调度人手、如何应对难题,把每一个细节都记在心里,趁着这些机会多学多看,一点点积累经验。

金宗瑞对自己的定位看得很清楚。他心里明白,自己往后必然是要追随李裪离开东夏国的,届时辅佐李裪的重任,很大程度上要落在自己肩上。而黄喜则不同,一来他年事已高,或许更倾向于在一处安稳度日,不愿再奔波;二来黄喜性子里带着几分随性懒散,似乎也没那么强的建功立业的执念。金宗瑞暗自揣摩,黄喜大概率不会跟着李裪离开。

正因如此,他才更迫切地想要快速成长起来。眼下有黄喜这位良师在侧,有打理城池的实务可练,正是打磨自己能力的最好时机。他唯有抓紧每一刻,尽快补足短板,练就独当一面的本事,将来才能真正担起辅佐李裪的责任。

李裪自幼便显露出过人的天赋,仿佛天生带着一股聪慧劲儿,无论接触什么新知识、新技艺,总能一点就透,学起来事半功倍。先前随人去过一次朱高煦治下的新城,那一趟可真是让他开了眼界——宽阔平整的街道纵横交错,鳞次栉比的房屋规划有序,市集上货物琳琅满目,往来行人神色从容,处处透着一股蓬勃的生机与井然的秩序。

亲眼见识过这般景象,李裪心中不由得生出感慨:大明果真是如传说中那般的天朝上国,无论是民生教化还是城池建设,都远非自己的故国高丽所能比拟。这份震撼深深烙印在他心里,也让他对大明的文化、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到荒城后,他几乎是手不释卷,从经史典籍到农工技艺的书籍,都看得津津有味,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一股脑儿装进脑子里,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养分。

可天才之所以为天才,便在于他不仅学得快,更能兼顾旁的事。李裪在埋头苦学的同时,也没把荒城的建设抛在脑后。他常常跟着黄喜、金宗瑞一起巡查工地,听他们讲解规划思路,偶尔还能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想法——比如借鉴大明城池的排水设计,或是改进工匠们的施工方法。

有他这般上心,加上黄喜、金宗瑞的悉心辅佐,以及朱高煦那边源源不断的支持,荒城的建设进度竟是一日千里,比东夏国其他几座同时起步的城池还要快上不少。原本荒芜的土地上,房屋渐渐拔地而起,街道慢慢铺陈开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正在悄然形成。

由于李裪年纪尚轻,却已在黄喜、金宗瑞的辅佐下着手打理荒城事务,虽带着少年人的青涩,行事却有模有样,荒城周边的百姓看在眼里,便亲切地称他为“小大人”。这称呼里,既有对他年少担责的几分打趣,更藏着实打实的认可与亲近。

每日里,李裪总会到城中各处走走,听百姓们谈论着新盖的房屋、即将开垦的田地,或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看着这些脸上洋溢着对好日子的期盼、眼中满是信心的百姓,他心里常会泛起一阵恍惚。东夏国这片土地上的安宁与生机,百姓们的淳朴与热忱,还有身边人各司其职、共同建设家园的踏实氛围,都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稳。

他偶尔会想,若自己不是高丽王朝的皇子,不必背负家国的责任与未来的使命,或许真的愿意就这样在东夏国待下去,守着这座日渐兴旺的城池,看着它从荒芜走向繁华,过着这般简单而充实的日子。

“小大人,天气冷了,多加点衣服。”

寒风里,一个正搓着冻得发红的手的汉子快步走过,瞥见迎面而来的李裪,立刻停下脚步,脸上堆起憨厚的笑容,热络地打了声招呼。他刚从城外的工地回来,身上还带着泥土的气息,说话时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轻轻散开。

李裪闻声抬头,见是个面生的汉子,却也习惯性地点了点头,语气平和地回了句:“你也是,天凉,干活时别冻着了。”

他其实并不认得这汉子是谁,毕竟荒城的百姓日渐增多,面孔也越发繁杂。但这几个月来,他几乎日日穿梭在城池的街巷、工地之间,看着房屋从地基建起,看着市集从空荡变得热闹,百姓们早已熟悉了这位年纪轻轻却总在为城池奔走的“小大人”。

每当这时,李裪心里总会泛起一丝暖意。这种被所有人熟知、被自发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