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我是大明瓦罐鸡> 第563章 东夏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3章 东夏国(4 / 9)

子们也受到感染,整个学堂的学习氛围都变得浓厚起来。

眼下东夏国尚未专门建起学堂,但境内空置的府邸却有不少,朱高煦便顺势将这些地方利用起来,让前来授课的夫子们直接居住在府邸中,既方便了起居,也能就近开展教学。为了让寒冬里的课堂不受冻,府邸内还备有煤炭供暖,烧得旺时,室内暖意融融,师生们上课时丝毫不会觉得寒冷,反而能静下心来专注于学问。

当初启程前往扶桑时,朱高煦便特意让人从大明采购了大批书籍,经史子集、农桑杂记等应有尽有,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知识。除此之外,他还特意加入了不少关于数学、化学的书籍——这些学问虽在寻常百姓看来颇为新鲜,却蕴含着实用的道理,无论是丈量土地、计算收成,还是了解物质变化、改良工具,都大有用处。如此丰富的藏书,足以支撑百姓们学上许久。

不仅如此,整个东夏国,朱高煦要求必须使用汉语交流,而且将所有扶桑的书籍全部烧毁,并且下令,一旦有人发现有人私藏扶桑书籍,查明之后,直接斩杀。

余留的扶桑女性起初还不习惯,但等到被朱高煦从各地集中到八城周围,且有大量汉人加入,周围人都使用汉语交流,慢慢的也不排斥了。

而且现如今的生活比以往好好上不少,慢慢的这些扶桑娘们也已经接受自己是东夏人的身份了。

当然,朱高煦心里很清楚,眼下这方土地上,定然还有不少来自扶桑的女子,虽身处东夏的疆域,心中却仍牵挂着故土,那份对故国的眷恋并未完全消散。但他对此并不十分在意,反而有着十足的笃定——他相信,假以时日,过上几年安稳日子,随着她们在东夏生根发芽,习惯了这里的风土人情、生活节奏,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安宁与温暖,那些女子心中所认同的国家,终将慢慢变成东夏。

不止是百姓,东夏的军队也同样接受了系统性的整顿与调适。

跟随朱高煦南征北战的士兵们,个个都经历过无数次惨烈的大战。刀光剑影、尸山血海的场景,在他们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许多人因此在精神上积攒了不少创伤,时常被过往的记忆所困扰。好在这几个月来,他们跟着百姓一同参与建屋造房,每日忙碌于搬砖、和泥、搭建屋架,身体上的劳作让他们暂时从战场的阴影中抽离出来,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压抑的心情也渐渐缓和了些许。

可这些从生死线上闯过来的汉子,偏偏就是不能闲下来。一旦手头没了活计,空闲下来无所事事时,那些曾经在战场上亲历的血淋淋的画面便会不受控制地涌上心头——断肢残骸、冲天火光、战友倒下的瞬间……一幕幕都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到了夜里,这些可怖的场景更是会化作噩梦,一次次将他们从睡梦中惊醒,冷汗浸湿衣衫,心中的惊悸久久难以平复。

既然暂时没有紧急的军务和政务需要处理,朱高煦便决定不能让手下这些人整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他寻思着,得想办法让他们行动起来,不仅要锻炼身体,更要充实头脑。于是,他下令开设了专门的学堂,聘请了有学识的先生,每日组织众人学习各类知识——从经史子集里的为人处世之道,到农田水利、算术格物等实用技艺,无一不包。他常对众人说:“身为将士,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充盈的内心,要用知识和道理武装自己,才能明辨是非、坚守本心,这便是精神文明的力量。”

而在这些需要着重引导的人群中,驻守在扶桑已数年的士兵们,精神状态的问题尤为突出。想当初,他们跟随朱高煦征战扶桑,在激烈的战事中,为了震慑敌人、报战友之仇,曾参与过对扶桑城池的屠城行动。那一场场厮杀,鲜血与火光交织,成了许多人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战事平息后,他们并未立刻返乡,而是奉命留在这片异乡土地上,日复一日地搜寻那些躲藏起来的残余敌对势力,继续着斩杀的任务。数年间,他们的生活仿佛被“杀戮”二字填满,除了警惕和战斗,几乎没有其他色彩。

更让他们备受煎熬的是远离故土的孤寂。家中的父母妻儿、熟悉的乡音乡情,都隔着万水千山,只能在梦中依稀相见。孤身一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身边虽有同袍,却难以完全排解那份深入骨髓的乡愁。长期的杀戮带来的戾气,加上孤独感的日夜侵蚀,种种负面情绪在他们心中不断积压、发酵,让许多人的眼神里渐渐多了几分麻木和躁动,仿佛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他深知,这些士兵并非本性残暴,只是被环境和经历所裹挟,才积攒了如此多的戾气。要化解这些积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耐心,用持续的关怀、充实的学习和积极的引导,一点点抚平他们内心的创伤,让知识和文明的力量慢慢渗透,最终帮助他们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在繁杂的军政事务间隙,朱高煦也没忘了那个被他带在身边的李裪。自将其带到东夏国后,朱高煦便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那座尚显荒芜的城池全权交予李裪负责打理。

彼时的李裪年纪尚轻,还带着几分少年人的青涩,乍一看似乎难以独当一面。但他身边始终跟着黄喜与金宗瑞二人,这两位皆是史册上留有盛名的能臣,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