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协调调度等各个环节的贡献,都会有专门的官吏细致入微地记录在册,确保每一份辛劳都被妥善铭记。
等到这座新城拔地而起,各项设施都完备妥当之后,朝廷便会依据这些详实的记录,对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论功行赏。无论是金银财帛的嘉奖,还是田产宅院的分封,亦或是荣誉勋位的授予,都会与各人的贡献大小相匹配,以此来激励众人更加勤勉地投入到建设之中。
此时的东夏国,正处在最为松散的阶段。八个城市各自独立运转,朱高煦为此忙得脚不沾地,几乎没有片刻清闲。但即便是这样,国中却没有任何人敢在此时动歪心思。
这其中的缘由,人人都心知肚明。别看朱高煦当下将不少权力下放,看似是他权力最为薄弱的时刻,可所有人都清楚,这位统领者的根基从未动摇。只要朱高煦一声令下,那些正为建设家园而忙碌的百姓,会瞬间放下手中的活计,拿起武器,摇身一变就成为勇猛善战的士兵。这份潜藏的力量,如同一柄无形的利剑,悬在每个人的心头,让任何不轨的念头都刚一冒头便被压了下去。
忙碌了一整天的巡视,夜幕降临时分,朱高煦才返回自己的住所。这处居所虽远不及新城府邸那般阔绰,却也还算整洁舒适,对于暂时迁就个两三年,他心中并无半分不耐,完全能够接受。
再看那些一同来到东夏国的百姓,此刻大多暂居在略显破旧的房屋中。可即便如此,每个人脸上都看不到丝毫怨怼,反而洋溢着饱满的热情与昂扬的斗志。他们心里都清楚,只要跟着朱高煦踏踏实实地辛苦这两年,日后不仅能重拾往日安稳轻松的生活,日子定然还会比从前更红火。正是这份对朱高煦毫无保留的信任,让他们当初才毅然决然地告别故土,千里迢迢来到这片土地,心甘情愿地与他一同打拼,共赴未来。
接下来的数月之间,东夏国上下几乎都投身于建城与开荒的忙碌之中。工地上砖石碰撞的声响、田垄间开垦土地的号子,日夜不息地回荡在这片土地上。
至于粮食种植的事宜,朱高煦倒并不急于推进。凭借着手中充裕的财力,他早已从大明购置了足够的粮食储备,足以支撑一两年的消耗。因此,这期间他不打算分派人手去操心耕种之事,而是计划等到八个城市的建设全部完工后,再将开垦好的土地统一规划分配,让百姓们能在安稳的居所旁,有条不紊地开展农耕生产,如此方能兼顾建设与生计,让各项事务都稳步推进。
寒冬将至,朱高煦早已提前部署,让人备足了过冬所需的煤炭。这些煤炭皆来自遥远的澳洲,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此,为东夏国的冬日增添了一份可靠的暖意。
这一切得益于先前扶桑俘虏的探索之功。经过他们的不懈探寻,如今澳洲已建立起稳定的资源供给渠道,各类物资得以持续外运。其实,若不是澳洲的居住环境相较之下更为恶劣——或是气候不适,或是基础设施匮乏——朱高煦当初甚至曾考虑过将定居之地选在那里。
随着时节渐深,朔风卷着寒意一日浓过一日,大地在持续的低温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松软,变得板结坚硬,仿佛被冻成了一块巨大的铁石。这般天气里,田间地头已再无适宜劳作的活儿,东夏国也顺势停下了此前各项繁杂的事务。
为了让百姓能安稳度过这段寒冷的日子,朝廷先是统筹安排,给境内所有人都分发了足以支撑两个月的粮食,确保大家不至于在寒冬里受饿。紧接着,又专门派遣了夫子和医疗兵下乡,夫子们带着书卷,打算趁着农闲教百姓们识字断句、知晓道理;医疗兵则背着药箱,准备传授一些基础的防寒保暖知识和常见病症的处理方法,守护大家的健康。
其实到了冬天,农活本就寥寥无几,寻常年份里,百姓们最多也就是趁着天气稍好时,到地里除除残草,或是在家修补一下磨损的农具、加固一下漏风的房屋。可如今东夏国的情况有些特殊,百姓们手里还没有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居住的房屋也多是临时找来的废弃旧屋,破损不堪,根本没有修缮的价值。如此一来,大多数人便彻底闲了下来,每日除了打理些简单的日常,便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正好能静下心来听夫子讲学、向医疗兵请教。
正是考虑到这点,朱高煦连成人也一并要求必须前往听课。他深知,无论多认识几个字,能看懂简单的告示文书,还是多了解些医学常识,懂得如何预防风寒、处理小伤小病,对他们日后的生活都大有裨益。
起初,这些成年人心里确实有些别扭。让他们跟自家半大的孩子一同坐在学堂里听课,本就觉得不太自在,偶尔被夫子提问时,若是答不上来,还要被旁边的孩童比下去,更是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一时间难免有些放不开手脚。
然而,当朱高煦让人在城门口、市集旁等显眼处贴出告示,言明学得越多知识、掌握越多技能的人,日后朝廷开设工厂时,便能优先获得进厂工作的机会后,情况顿时发生了转变。对百姓而言,进工厂意味着能有份安稳的营生,不用再单靠天吃饭,这无疑是天大的诱惑。先前那点不好意思的情绪瞬间烟消云散,大家的积极性被彻底调动起来,不仅按时去听课,课堂上更是听得格外认真,连带着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