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倾此一夏> 合作的考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合作的考验(2 / 4)

要推力。”她微笑着看向沈清许,语气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怀旧和默契,无形中将林未晞隔绝在了那段共同的学术记忆之外。

林未晞安静地坐在那里,面前的笔记本上,除了她自己构思的草图,也开始快速记录着顾清岚提到的技术要点和市场数据。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顾清岚话语间那堵无形的墙——由专业知识、共同经历和资源人脉构筑起来的高墙。顾清岚的每一个精准的数据,每一个引用的案例,甚至每一个与沈清许眼神交流中流露出的“我们曾讨论过”的意味,都在无声地强调着一种边界:她是圈内人,是专业人士,而林未晞,更像是一个需要被引导和解释的“局外人”。

一位年轻的技术经理在顾清岚阐述间隙提出疑问,关于某种新型显示材料对画质的影响。顾清岚耐心解答后,目光再次落回林未晞身上,笑容温和,语气却带着一种前辈引导后辈的姿态:“林顾问可能更专注于创作层面,对这些硬件的技术参数不太敏感。这很正常,艺术家嘛,总是更感性一些。后续涉及到具体技术选型时,我们可以多沟通,我帮你把这些枯燥的东西转化成更容易理解的艺术语言。”

这番话,看似体贴,实则又一次巧妙地划定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将林未晞定位在了需要被“翻译”和“帮助”的位置上。

会议室里只有顾清岚清晰有力的声音,混合着中央空调低沉的运行声。几位之前对林未晞身份有所疑虑的高管,眼神中的认可更多地投向了顾清岚。气氛似乎正朝着顾清岚主导的方向倾斜。

林未晞搁在笔记本上的笔尖停顿了一下,她能感觉到那无声的压力如同潮水般涌来。她下意识地抬眼,看向主位上的沈清许。

沈清许正微微侧头,听着顾清岚的论述,脸上没什么表情,专业的让人看不出喜怒。但她的手指,却在无人注意的桌面下,轻轻碰了碰林未晞放在腿上的手背,只是一个极其短暂、轻微的接触,带着安抚的温度,随即若无其事地收回,仿佛只是一个无意的动作。

然而就是这个微小的触碰,像一剂强心针,瞬间稳住了林未晞有些紊乱的心跳。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那丝被轻视的不适,目光变得更加专注,如同猎人,在耐心的等待中,寻找着属于她的时机。她知道,仅仅感受压力是不够的,她需要用实力,在这片由顾清岚划定的“专业”领域里,为自己挣得一席之地。

会议继续进行,焦点集中在如何将一幅十七世纪荷兰画派的静物画,其复杂的光影和细腻的质感,通过交互技术让观众能够“触碰”到画中物体的纹理。顾清岚提出的方案倾向于使用高精度的3d建模和力反馈设备,技术上可行,但预算高昂,且她提到某个关键传感器的采购周期可能长达数月。

“顾总的方案在还原度上确实很有保障,”项目技术负责人沉吟道,“只是成本和时间的压力……”

顾清岚微微一笑,气定神闲:“顶级的艺术体验,自然需要顶级的投入。我相信沈总明白,有些价值是无法用短期成本来衡量的。”她的话语中带着对沈清许决策风格的了解与信任。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聆听、笔尖在纸上快速勾勒的林未晞,轻轻放下了笔。

“关于这个触感交互的环节,”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打破了顾清岚话语留下的余韵,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我可能有一个更优化,也更贴近项目‘融合’与‘普及’初衷的想法。”

沈清许的目光立刻聚焦在她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专注,甚至微微向前倾身,做了一个“请讲”的手势。这个细微的动作,与之前倾听顾清岚发言时的公事公办形成了微妙对比。

林未晞没有看顾清岚,而是直接看向技术负责人和几位核心工程师。“顾总提到的力反馈设备精度很高,但正如王工所说,成本和周期是问题。而且,我个人觉得,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过于精细的物理触感模拟,有时反而会削弱艺术欣赏本身带来的想象空间。”

她拿起自己的笔记本,上面是她刚刚快速画出的简易示意图。“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放弃完全拟真的物理触感,转而采用‘视觉触感’与‘听觉反馈’相结合的方式?”

她开始详细阐述:“利用实时渲染技术,当观众的手在特定区域做出‘触摸’动作时,通过摄像头捕捉手势,在屏幕上实时生成对应的、符合画作材质的光影变化和微小的色彩波动——比如触摸丝绸,泛起柔和的光泽;触摸粗糙陶器,表面阴影细微加深。同时,搭配极其精炼、具有空间感的环境音效,如指尖划过帆布的微弱摩擦声,或者触碰金属的轻微回响。”

她一边说,一边在示意图上指点:“这种方式,技术上可以依靠我们现有的图像处理算法和音频库进行深度开发,避开了昂贵的专用硬件,能大幅降低成本,缩短至少一半的研发周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更诗意、更调动观众主观想象的互动体验,而不是试图完全复制物理现实。这更符合当代沉浸式艺术展的趋势,也更能吸引更广泛的、非专业领域的观众。”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她甚至引用了最近一期《自然》子刊上关于“多感官融合如何增强认知与情感体验”的论文摘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