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倾此一夏> 合作的考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合作的考验(1 / 4)

沈氏集团顶层的会议室,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与室内冰冷严谨的氛围相得益彰。光可鉴人的长条形会议桌泛着金属和实木的冷硬光泽,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消毒水和打印纸墨的味道,典型的高压工作环境。

沈清许坐在主位,一身铁灰色高定西装,妆容精致,神色是一贯的冷静自持,仿佛那晚雨夜的失控和脆弱从未发生。只有偶尔,她的目光会若有似无地飘向坐在她右侧稍下位置的林未晞,那眼神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林未晞今天穿了一套剪裁利落的米白色西装套裙,长发挽起,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优美的脖颈线条,淡妆修饰了她略显苍白的脸色,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专业且镇定。这是她第一次以“项目艺术顾问”的身份,参与到沈清许的核心商业会议中。膝上摊开着准备好的资料,指尖却微微泛白,泄露了她内心的紧绷。

坐在沈清许左侧的,正是顾清岚。她穿着一身颇具设计感的深蓝色连衣裙,颈间佩戴着简约却不失品味的珍珠项链,长发微卷,气质卓然。她嘴角噙着一抹恰到好处的微笑,目光从容地扫过在场的技术高管和项目经理,最后,状似无意地落在了林未晞身上,那眼神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打量,以及一种属于“圈内人”的、微妙的优越感。

“各位,关于‘融艺’项目的初步构想,之前已经沟通过。”沈清许开口,声音清越,打破了沉默,将所有人的注意力拉回,“今天三方首次会议,主要是明确各自分工,并敲定项目启动阶段的核心方向。顾总,您这边先谈谈画廊的资源和初步方案?”

顾清岚微微颔首,笑容得体:“好的,沈总。”她打开面前的平板,连接投影,屏幕上立刻出现制作精良的ppt。她开始侃侃而谈,从古典大师作品的数字化版权获取,到与国际顶级艺术机构的合作渠道,再到对高端艺术品受众的精准把握……她的语速不快不慢,引经据典,专业术语信手拈来,展现出深厚的行业积淀和强大的资源网络。

说话间,她的目光不时与沈清许交汇,偶尔会提到一两个只有她们那个圈层才熟悉的名字或事件,营造出一种无形的、属于“我们”的默契圈。她甚至精准地预判了沈清许可能会提出的几个技术难点,并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思路。

“关于这部分古典艺术元素的数字化呈现,”顾清岚的目光转向林未晞,笑容依旧,语气却带着一种前辈对后辈的、看似温和的审视,“林顾问是艺术家,可能更关注视觉表现。但在技术实现上,尤其是保证原作的神韵不被数字技术稀释,需要非常谨慎的经验。我们画廊在这方面,有过不少成功案例。”

她的话听起来无可指摘,却像一根柔软的刺,轻轻点出了林未晞的“外行”身份。

林未晞放在桌下的手微微蜷缩了一下。她能感觉到几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带着探究和些许怀疑。会议室冰冷的空气仿佛更凝滞了几分。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迎上顾清岚的目光,正准备开口。

“未晞作为项目艺术顾问,她的价值在于提供跨界的创新视角和当代艺术的敏感度。”沈清许的声音平静地插了进来,她没有看顾清岚,而是将目光投向在场的技术人员,“古典艺术的底蕴很重要,但‘融艺’项目的核心是‘融合’与‘创新’,是让艺术通过科技触及更广泛的人群,而不仅仅是复刻和保存。未晞,你之前提到的关于‘情感化交互’的初步想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番话,既不卑不亢地肯定了顾清岚的专业性,又明确地定义了林未晞不可替代的角色,巧妙地化解了那份无形的压力,并将话语权递到了林未晞手中。

林未晞看向沈清许,对上她眼中那抹沉静的、带着鼓励的微光。那一刻,雨夜冰冷的无助感被驱散,一种被坚定支持和信任的暖流涌上心头。她挺直了脊背,翻开自己手写的、画满了示意图的笔记,清晰而沉着地开始了她的阐述。会议,在一种微妙的、三人之间暗流涌动的张力中,继续进行。会议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推进。当议题深入到具体的技术实现路径时,顾清岚的优势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她针对某个古典油画色彩的数字化还原难题,提出了一套详尽的解决方案,不仅引用了国际顶尖实验室的最新论文,还准确报出了几家特定设备供应商的型号和性能参数,其专业和精准程度,让在场的几位资深技术工程师都频频点头,露出钦佩的神色。

“色彩还原的精度,尤其是这些古典大师作品中微妙的层次和光影变化,”顾清岚指尖轻点着投影屏幕上放大的一处细节,语气笃定而从容,“不仅仅是数据采集的问题,更关乎算法对艺术家人为笔触和时代质感的理解。我们与国艺术学院联合开发的这套色彩模型,在三次国际测试中,还原度都超过了98.7%。”她报出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随即,她话锋一转,看似自然地提到了一个艺术史上的典故,是关于某位印象派大师与早期摄影技术之间的一段鲜为人知的互动。“理解技术对艺术的影响,需要回溯历史。就像沈总和我们以前在大学时探讨过的,媒介的变革从来都是艺术演进的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