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九年(1940)深秋的重庆,终日笼罩在挥之不去的浓雾中。谢文渊站在曾家岩寓所的窗前,望着窗外模糊的山城轮廓。自半月前被“护送“回重庆以来,他就被软禁在这座小院里,美其名曰“保护性审查“。
“谢专员,用茶。“
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的年轻人端着茶具走进来,动作恭敬却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这是军统派来的“勤务兵“,实为看守。
谢文渊接过茶杯,雾气顺着窗缝渗入室内,带着山城特有的阴冷。他回想起离开随枣前线时的情景:赵启明那张似笑非笑的脸,陈瑞生欲言又止的眼神,还有林婉茹在最后一刻塞给他的纸条——“保重,有人在重庆等你“。
“今天有什么安排?“谢文渊看似随意地问道。
“报告专员,林主任请您上午去一趟军委会。“
所谓的林主任,就是军统副局长林蔚。这次召见,恐怕又是一场鸿门宴。
军委会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林蔚坐在主位,两侧分别是军政部和军令部的官员。谢文渊注意到,赵启明竟然也在座,就坐在林蔚右手边。
“文渊来了,“林蔚笑容可掬,“坐。今天请你来,是想了解一下随枣会战的一些细节。“
谢文渊在指定的位置坐下,正好与赵启明相对。两人目光相接的刹那,赵启明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谢专员在随枣前线的表现,可圈可点啊。“一个肥胖的军政部官员开口道,“特别是对炮兵部队的调动,很有魄力。“
这话看似褒奖,实为陷阱。谢文渊不动声色地回答:“战时紧急,不得已而为之。“
“不得已?“赵启明突然插话,“谢专员擅自调动预备炮兵团,导致战区战略储备受损,这也是不得已?“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谢文渊身上。
“赵旅长可能记错了,“谢文渊平静地说,“调动预备炮兵团,是为了阻止日军突破枣阳防线。若非及时炮火支援,枣阳可能已经失守。“
“是吗?“赵启明取出一份文件,“可是根据战报,日军的主攻方向根本不在枣阳。谢专员这是在对谁用兵?“
文件在众人手中传阅。谢文渊注意到,这份战报明显被修改过,完全颠倒了事实。
“这份战报与事实不符。“谢文渊站起身,“当时的情况,前线的将士都可以作证。“
“前线的将士?“林蔚缓缓开口,“文渊,你是指那些听你指挥的部队吗?“
这话中的暗示再明显不过——他在拉帮结派,培植个人势力。
会议在诡异的气氛中结束。临走时,林蔚特意留住谢文渊:“文渊啊,你是党国栋梁,不要被某些人利用了。“
回到寓所,谢文渊仔细回味着今天会议上的每一句话。赵启明的突然出现,被篡改的战报,林蔚意味深长的警告...这一切都显示,有张无形的网正在收紧。
深夜,他取出林婉茹给的纸条,在灯下反复端详。“有人在重庆等你“——这个人会是谁?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三声轻轻的叩击。谢文渊警觉地握紧配枪,低声问道:“谁?“
“江边的芦苇又长高了。“
听到这个暗号,谢文渊立即开窗。一个披着黑色斗篷的身影敏捷地翻窗而入。当来人摘下兜帽时,谢文渊愣住了——竟是陈瑞生。
“瑞生兄?你怎么...“
“小声点。“陈瑞生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我是偷偷来的。“
两人在黑暗中低声交谈。陈瑞生带来的消息令人震惊:赵启明已经升任战区参谋处长,正在全面清洗谢文渊在第五战区的旧部。
“他们这是要赶尽杀绝啊。“
“不止如此,“陈瑞生声音压得更低,“军统正在调查你在保定军校时期的社会关系。“
谢文渊心中一凛。保定军校时期,他确实接触过一些进步人士,其中有人后来加入了工铲当。
“文渊,“陈瑞生突然握住他的手,“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现在的局势,你应该看得清楚。抗战以来,中央对非嫡系部队的猜忌日深。这次随枣会战,你功高震主,已经引起某些人的忌惮。“
谢文渊沉默不语。这些他何尝不知,只是不愿深想。
“有人托我给你带句话,“陈瑞生凑得更近,“''向北望,有光明''。“
向北望?谢文渊立即想到八路军活动的北方根据地。这话中的含义,再明白不过。
“瑞生兄,你...“
“我只是传话。“陈瑞生站起身,“何去何从,你好自为之。“
陈瑞生离开后,谢文渊彻夜未眠。向北望,有光明...这句话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他从未想过背叛自己的阵营。可是现实却逼得他无路可走。
第二天,看守的“勤务兵“换了一个人。新来的年轻人话很少,但眼神锐利,显然是军统的得力干将。
“谢专员,今天要去军政部办理手续。“
“什么手续?“
“部队整编的相关手续。您的游击第五旅,即将被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