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年(1941)三月,太行山的积雪开始消融,溪水欢快地奔流,带来了春天的讯息。谢文渊站在新开辟的训练场上,望着正在练习攀岩的“利剑“分队队员。这些经过两个月魔鬼训练的战士,已经褪去了最初的青涩,眼神中透出狼一般的锐利。
“科长,司令部急电!“通讯员踩着融雪的泥泞飞奔而来。
电报内容让谢文渊眉头紧锁——日军集结重兵,即将对根据地发动春季大扫荡。更令人担忧的是,电文中提到日军特高课派出了一支专门针对八路军指挥系统的“斩首“分队。
“立即召集全体队员!“
十分钟后,三十名利剑队员整齐列队。谢文渊扫视着这些精悍的战士,开门见山:“鬼子要来扫荡了,还派了特高课的精锐要来取首长们的脑袋。“
队伍中响起一阵骚动,但很快恢复平静。
“怕吗?“谢文渊问。
“不怕!“震天的回答惊飞了林中的鸟雀。
“好!“谢文渊展开地图,“我们的任务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出击。在鬼子动手之前,先打掉他们的指挥系统!“
作战计划很快制定完毕。利剑分队将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由谢文渊亲自率领,潜入日军前线指挥部;第二组由杨立青指挥,负责破坏日军通讯线路;第三组作为预备队,由林婉茹带领在后方接应。
夜幕降临时,分队悄然出发。谢文渊带着第一组十名队员,借着夜色掩护,向日军设在县城的指挥部渗透。
“记住,“在分别前,谢文渊对杨立青叮嘱,“你们的任务是制造混乱,不是硬拼。完成任务立即撤离。“
“明白!“
县城墙头,日军的探照灯来回扫视。谢文渊打了个手势,两名队员利索地用抓钩攀上城墙,解决了哨兵。
指挥部设在原县衙内,戒备森严。谢文渊通过望远镜观察,发现这里的守备比预想的还要严密。
“科长,有情况。“队员小刘低声报告,“西侧小门每半小时换岗,换岗时有三十秒空隙。“
“好!就从那里进去。“
众人悄无声息地潜到西侧小门外。果然,半小时后,换岗的日军准时出现。趁着他们交接的间隙,谢文渊带人迅速潜入。
院内结构他们早已通过地下党提供的情报烂熟于心。谢文渊打了个手势,队员们立即分散行动——两人负责切断电话线,三人占领制高点,其余人随他直扑主建筑。
就在他们接近主建筑时,意外发生了。一队巡逻兵突然改变路线,向他们藏身的花丛走来。
“准备战斗。“谢文渊低声下令,同时估算着距离。十米、五米、三米...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远处突然传来爆炸声——是杨立青小组开始行动了!
巡逻队立即转向爆炸方向。谢文渊趁机带人冲进主建筑。
指挥部里空无一人,只有电台还闪着指示灯。谢文渊立即意识到中计了——这是个陷阱!
“撤!“
话音刚落,四周枪声大作。窗外,数十名日军特种兵从暗处涌出,将他们团团围住。
“谢文渊先生,“一个操着流利中文的声音从二楼传来,“久仰大名。“
一个穿着日军少佐军服的年轻人缓缓走下楼梯。他腰佩武士刀,面容清秀,眼神却如毒蛇般阴冷。
“特高课行动队队长,小林觉。“年轻人微微欠身,“能在这里见到你,真是荣幸。“
谢文渊冷静地观察着四周。队员们已经占据有利位置,但敌众我寡,形势危急。
“你是怎么知道我们会来的?“
小林觉笑了笑:“你们中间有个人,一直和我们保持着联系。“
话音未落,一声枪响。谢文渊身边的队员小王应声倒地,手中的枪还冒着青烟。
“为什么?“谢文渊盯着这个跟了自己两个月的战士。
小王挣扎着站起来,脸上带着诡异的笑:“谢科长,识时务者为俊杰...“
又是一声枪响,这次是小林觉开的枪。小王难以置信地看着胸口的血洞,缓缓倒下。
“废物没有活着的价值。“小林觉吹了吹枪口的青烟,“现在,该轮到你们了。“
战斗瞬间爆发。利剑队员们虽然被围,但个个身手不凡,一时间与日军特种兵打得难分难解。
谢文渊与小林觉在混乱中对上。两人都是使刀的好手,军刀与武士刀在灯光下划出道道寒光。
“想不到国民党军官也擅长刀法。“小林觉边打边说。
“想不到日本武士也只会以多欺少。“谢文渊反唇相讥。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杨立青带着第二组队员杀到,从外围发起进攻。
“科长!我们来了!“
内外夹击下,日军开始混乱。谢文渊看准机会,一个突刺在小林觉手臂上划出一道血口。
“撤!“小林觉见势不妙,下令撤退。
谢文渊也不追击,立即带领队员们突围。在杨立青小组的接应下,他们顺利撤出县城。
回到秘密集合点,清点人数时发现,第一组阵亡两人,重伤一人;第二组轻伤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