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年(1941)四月的太行山,桃花初绽,但根据地的气氛却比寒冬还要凝重。内奸的阴影如同山间的晨雾,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谢文渊站在司令部作战室里,盯着墙上那张被各种标记覆盖的地图,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
“文渊同志,“首长推门而入,脸色严肃,“总部来电,要求我们必须在下次扫荡开始前清除内奸。“
谢文渊转身,看见首长身后还跟着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这人气质儒雅,但眼神锐利如鹰。
“这位是总部保卫部的陈明同志,专门负责此次锄奸行动。“
陈明与谢文渊握手时力道很重:“谢科长,久仰。你们上次缴获的日军密码本,帮我们破译了不少重要情报。“
三人围桌而坐。陈明取出一份文件:“根据我们的调查,内奸代号''夜枭'',潜伏在根据地高层,至少已经活动了半年。“
谢文渊心中一震:“高层?“
“是的。“陈明推了推眼镜,“这个人能够接触到作战计划,知道部队调动,甚至...了解利剑分队的行动。“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窗外,训练场上传来战士们操练的口号声,与室内的凝重形成鲜明对比。
“有什么线索?“谢文渊问。
陈明取出一张照片:“这是在日军特高课档案中发现的。“
照片上是一个背对镜头的人,正在与一个日军军官交谈。虽然看不清面容,但那人腰间佩戴的一个特殊皮套引起了谢文渊的注意——那是利剑分队特有的装备。
“这个皮套...“谢文渊的声音有些干涩。
“是的,“陈明点头,“只有利剑分队的人才有。“
会后,谢文渊独自登上村后的山岗。春风拂面,却带不走他心头的寒意。利剑分队的每个队员都是他亲手挑选、严格训练的,他不敢相信其中会有叛徒。
“在想内奸的事?“林婉茹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
“嗯。“谢文渊望着远山,“我回忆了每个队员的背景,想不出谁有可能。“
林婉茹沉默片刻,轻声道:“有时候,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
第二天,谢文渊以强化训练为名,将利剑分队带到了一处偏远的山谷。这里三面环山,只有一条小路进出,非常适合进行封闭训练。
“从今天起,我们将进行为期一周的极限生存训练。“谢文渊站在队列前,“没有补给,没有外援,全靠你们自己在野外生存。“
队员们虽然疑惑,但还是迅速投入训练。谢文渊暗中观察着每个人的表现,特别是那些有过单独执行任务经历的队员。
训练进行到第三天,谢文渊注意到一个异常:队员赵大勇在采集野菜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靠近山谷入口。
深夜,谢文渊悄悄来到赵大勇白天活动的地方。在一处岩缝中,他发现了一个精心隐藏的小型发报机。
“果然是他...“谢文渊心中五味杂陈。赵大勇是分队里的爆破专家,来自东北,家人全部死在日军手中,是最不可能叛变的人之一。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谢文渊迅速隐蔽,看见赵大勇鬼鬼祟祟地来到岩缝前,取出了发报机。
“你在做什么?“谢文渊从暗处走出。
赵大勇浑身一颤,发报机差点脱手。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科长,我...“
“代号''夜枭'',是吗?“谢文渊冷冷地问。
赵大勇的脸色瞬间惨白。突然,他猛地掏出手枪,但谢文渊的动作更快,一脚踢飞了他的武器。
“为什么?“谢文渊痛心疾首地问,“你的家人都是被鬼子杀害的!“
赵大勇惨笑:“他们还活着,被关在沈阳的监狱里。鬼子说,只要我合作,就放他们一条生路。“
“你糊涂!鬼子的话能信吗?“
“我没有选择!“赵大勇嘶吼道,“那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亲人!“
就在这时,四周突然亮起火把。陈明带着保卫部的同志将两人团团围住。
“赵大勇,“陈明上前,“你的家人已经在三个月前被鬼子杀害了。这是我们在沈阳地下党同志传来的确切消息。“
赵大勇如遭雷击,踉跄后退:“不...不可能...“
“鬼子一直在利用你。“谢文渊语气沉重,“他们给你的所谓家书,全是伪造的。“
赵大勇瘫坐在地,双手捂面,发出野兽般的哀嚎。
回到司令部后,陈明对谢文渊说:“虽然抓住了赵大勇,但我总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
“你的意思是?“
“赵大勇的级别,还接触不到所有的机密情报。“陈明沉吟道,“可能还有更大的鱼。“
就在这时,通讯员送来一份紧急情报:日军提前发动扫荡,主力直扑司令部所在地。
“立即转移!“首长当机立断。
部队在夜色中紧急转移。谢文渊率领利剑分队断后,掩护司令部和群众撤离。
凌晨时分,他们在一条山涧边暂作休整。林婉茹在为伤员换药时,突然轻呼一声。
“怎么了?“谢文渊问。
林婉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