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信仰的力量。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七月。学习即将结束,学员们开始准备结业论文。谢文渊选择的题目是《论相持阶段的特种作战》。
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他走访了许多在延安的日军战俘,了解日军的战术特点。同时,他也深入研究了我军各根据地的游击战经验。
一天,王副部长突然找他谈话。
“文渊同志,你的论文提纲我看过了,很有见地。不过,有个任务可能要打断你的写作计划。”
“什么任务?”
“总部决定组建一支特种作战教导队,由你担任队长。”
这个任命让谢文渊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可以学以致用,忐忑的是责任重大。
特种作战教导队的学员都是从各部队选拔的精英。训练基地设在延安郊外的一个山谷里,条件十分艰苦。
第一堂训练课,谢文渊就给了学员们一个下马威。
“今天的目标是三十里山地越野。”他指着远处的山峰,“最后十名,淘汰。”
学员们面面相觑。三十里山地越野,还要全副武装,这强度太大了。
但军令如山。三个小时后,当最后一名学员拖着疲惫的身躯到达终点时,谢文渊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
“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训练吗?”他问累瘫在地的学员们。
没人回答。
“因为在敌后作战,往往要连续行军几天几夜。没有强健的体魄,一切都是空谈。”
接下来的训练更加严苛:攀岩、爆破、侦察、化装...谢文渊把在利剑分队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
林婉茹偶尔会来训练基地巡诊。每次看到她,学员们都特别兴奋——不只是因为可以检查身体,更因为林医生总会带来些难得的药品和营养品。
“你这个队长当得挺威风嘛。”一次巡诊结束后,林婉茹打趣道。
谢文渊苦笑:“威风什么,压力大得很。这些学员都是各部队的宝贝,练坏了没法交代。”
“但你必须练他们。”林婉茹正色道,“战场上,严是爱,松是害。”
这句话说到了谢文渊心坎上。
八月的一天,训练基地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领导要来视察。
谢文渊紧张地准备着汇报材料。让他意外的是,领导们最关心的不是训练成绩,而是学员们的思想状况。
“特种作战队员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一位领导强调,“否则本事越大,危害越大。”
这句话让谢文渊深思。他想起在太岳山的经历,想起那些因立场不坚定而背叛的教训。
视察结束后,王副部长特意留下。
“文渊,组织上考虑让你重新组建利剑分队。”
这个消息让谢文渊心跳加速。利剑分队,这个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名字。
“在哪里组建?”
“太行山。”王副部长摊开地图,“你们的老根据地。”
谢文渊的目光落在地图上那个熟悉的名字上。太行山,那个浸透战友鲜血的地方。
“什么时候出发?”
“等这批学员毕业。”
回到窑洞,谢文渊久久不能入睡。他拿出珍藏的利剑分队花名册,一页页翻看着。那些牺牲的战友,仿佛就在眼前。
“要回去了?”林婉茹不知何时来到窑洞外。
“嗯。”谢文渊把花名册递给她看。
林婉茹轻轻抚摸着那些名字:“他们不会白牺牲的。”
“我知道。”谢文渊望向窗外的星空,“所以我们要回去,把他们的理想继续下去。”
第二天,谢文渊在训练中格外严格。学员们私下议论:“谢队长今天怎么了?”
只有谢文渊自己知道,他是在为重返战场做准备。这些学员中的优秀者,将加入新生的利剑分队。
结业考核那天,谢文渊设计了一个综合演习:学员们要穿越五十里山地,途中完成侦察、爆破、狙击等多项任务。
演习从凌晨开始。谢文渊站在终点,通过通讯员传来的报告掌握着每个小组的进展。
黄昏时分,第一组到达终点。让谢文渊欣慰的是,这组学员不仅完成了所有任务,还超额完成了——他们顺手端掉了一个伪军的哨所。
“干得漂亮!”谢文渊难得地表扬道。
当最后一组在夜色中抵达终点时,所有学员都疲惫不堪,但眼中都闪着兴奋的光。
“同志们,”谢文渊站在队列前,“你们毕业了。”
没有欢呼,没有掌声,只有坚定的目光。
“明天,你们将返回各自的部队。记住在这里学到的技能,更记住在这里树立的信念。”
月光下,学员们庄严宣誓:“为了民族解放,为了人民幸福,随时准备牺牲一切!”
望着这些年轻而坚毅的面庞,谢文渊仿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送走学员后,谢文渊开始准备重返太行山。林婉茹帮他整理行装,把药品仔细地包好。
“这次回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她轻声说。
谢文渊握住她的手:“等胜利的那一天,我们一定会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