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惊喜的是,来人竟是林婉茹!
“你怎么来了?“看着风尘仆仆的林婉茹,谢文渊又惊又喜。
“总部听说你们损失很大,派我来加强政治工作。“林婉茹看着他消瘦的面容,眼中满是心疼,“你瘦了。“
有了林婉茹的帮助,部队的政治工作很快走上正轨。她不仅负责思想教育,还组建了战地医疗队,培训卫生员。
一天,林婉茹在给战士们上完政治课后,找到谢文渊:
“文渊,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新战士对抗战的前景感到迷茫。“
谢文渊叹了口气:“接连的失利,难免会影响士气。“
“我有个想法。“林婉茹说,“我们应该组织战士们学习文化知识。一个有文化的战士,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而战。“
这个建议得到了谢文渊的支持。很快,每个班都开设了识字课,教材是用树皮订成的本子,笔是用树枝削成的。
让人意外的是,学习文化这件事极大地调动了战士们的积极性。很多原本不识字的战士,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已经能写简单的家书了。
“等我打完仗回家,也能教娃娃认字了!“一个战士兴奋地说。
五月,山花烂漫的时候,利剑分队终于恢复了战斗力。不仅补充了兵员,装备也通过几次小规模战斗得到了改善。
但谢文渊没有立即组织大规模行动。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这天,老周从山下带回一个重要情报:日军即将换防,新来的是一支刚从太平洋战场调来的部队。
“这支部队不熟悉山地作战,“老周分析道,“而且士气低落,很多士兵都患有战争疲劳症。“
谢文渊眼睛一亮:“机会来了。“
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日军换防的混乱期,主动出击,打几个漂亮仗,既锻炼部队,又缴获装备。
第一个目标选在了一个叫石门关的据点。这里地势险要,但守军只有一个小队,而且都是新兵。
战斗在深夜进行。谢文渊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派小股部队在正面佯攻,主力则从后山悬崖攀爬而上。
这次行动异常顺利。日军新兵缺乏战斗经验,一听到枪声就乱了阵脚。不到一个小时,战斗就结束了。
缴获的装备让战士们喜出望外:三挺轻机枪,五具掷弹筒,还有大量弹药和粮食。
“这下可阔气了!“赵铁柱抚摸着崭新的机枪,爱不释手。
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接下来的半个月,利剑分队又连续端掉了日军三个据点,自身伤亡却很小。
六月初,谢文渊接到总部命令:配合主力部队,发动夏季攻势。
在作战会议上,他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战术:“我们应该改变过去被动防御的做法,主动跳到外线作战。“
“具体怎么跳?“主力部队的王师长问。
“利剑分队先行渗透,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和通讯设施。主力随后跟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这个计划得到了认可。利剑分队再次肩负起最危险的任务。
临行前,林婉茹为谢文渊整理行装。她把一个护身符塞进他的衣袋:“平安回来。“
“放心。“谢文渊握住她的手,“这一次,我们一定会赢。“
渗透行动在夜间开始。利剑分队分成十几个小组,像水银泻地般渗入日军后方。
谢文渊亲自带领的小组目标是日军的通讯枢纽。这里守备森严,但他们早有准备。
“按照第二套方案行动。“谢文渊下令。
所谓第二套方案,是化妆成日军通讯兵,混入枢纽站。这需要极高的日语水平和心理素质。
幸运的是,小队中有一个原东北军的老兵,日语十分流利。在他的带领下,他们顺利通过了哨卡。
通讯枢纽里一片忙碌。日军显然没有料到八路军敢深入他们的腹地。谢文渊带人迅速控制了关键位置,安装了炸药。
“撤!“
就在他们准备撤离时,一个日军军官突然拦住了去路。
“等等!你们是哪个部队的?“
谢文渊心中一凛,但面上不动声色:“第三通讯队的,奉命检修线路。“
“第三通讯队?“军官狐疑地打量着他们,“我怎么没见过你们?“
“我们是昨天刚调来的。“
军官还想再问,谢文渊突然出手,一个手刀将他击晕。
“快走!“
他们刚冲出通讯站,爆炸声就响起了。日军的通讯系统顿时瘫痪。
与此同时,其他小组也频频得手。铁路被炸毁,公路被破坏,仓库被焚烧...日军后方陷入一片混乱。
趁此机会,八路军主力发起了猛烈进攻。失去统一指挥的日军各自为战,很快被分割包围。
夏季攻势取得了空前胜利。八路军不仅收复了大片失地,还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庆功会上,王师长紧紧握住谢文渊的手:“文渊同志,你们利剑分队立了大功啊!“
“这是全体指战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谢文渊谦逊地说。
回到驻地时,已是盛夏。太行山披上了翠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