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荆州,荆州!> 第九十五章:太岳新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五章:太岳新篇(1 / 2)

民国三十三年(1944)元月的太岳山,朔风凛冽。谢文渊站在新搭建的指挥部门前,望着眼前这与太行山既相似又不同的景致。山势更加险峻,沟壑更加深邃,就连寒风都带着几分陌生的凛冽。

“谢参谋长,各部主官都已经到齐了。“年轻的警卫员小跑着前来报告。

指挥部的窑洞里,十几双眼睛齐刷刷地投向刚刚到任的参谋长。这些太岳军区的旅团级干部,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目光中既有审视,也有期待。

“同志们好。“谢文渊走到地图前,“我是谢文渊,奉命前来太岳军区工作。在太行山时,就久闻太岳将士的威名。“

开场白很简短,但恰到好处。几个原本抱着膀子冷眼旁观的干部,不自觉地坐直了身子。

作战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谢文渊仔细听取了各部队的情况汇报,越听心情越沉重。太岳军区的处境比他预想的还要艰难日军实施“囚笼政策“,据点密布,公路如网,根据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最麻烦的是粮食问题。“后勤部长是个精瘦的湖南人,说话带着浓重的口音,“去年收成不好,现在库存只够维持半个月。“

“药品更是奇缺。“卫生部长补充道,“很多伤员因为缺医少药,轻伤拖成重伤,重伤就只能等死。“

会议结束后,谢文渊独自留在指挥部。油灯下,他仔细研究着太岳山区的地图,眉头越锁越紧。

“怎么,被吓住了?“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谢文渊抬头,看见军区司令员陈赓大步走进来。这位以智勇双全著称的将领,虽然比谢文渊大不了几岁,但已经是威震太岳的名将。

“司令员。“

陈赓摆摆手,在谢文渊对面坐下“说说看,有什么想法?“

“困难很大,但并非无解。“谢文渊指着地图,“日军据点虽多,但兵力分散。我们可以采取''跳出去''的战术,主力转到外线作战。“

“具体怎么跳?“

“这里,“谢文渊的手指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同蒲铁路。鬼子的生命线。打这里,既能缴获物资,又能迫使鬼子收缩兵力。“

陈赓眼中闪过赞许的神色“和我想的一样。不过,同蒲铁路守备森严,怎么打?“

“特种作战。“谢文渊吐出四个字。

三天后,谢文渊亲自带队侦察同蒲铁路。同行的除了警卫员,还有太岳军区侦察连长杨得志。这是个精悍的东北汉子,对铁路沿线了如指掌。

“参谋长,前面就是黑石岭隧道。“杨得志指着远处一座山岭,“这是同蒲线上最长的隧道,鬼子守备很严。“

通过望远镜,谢文渊仔细观察着隧道口的布防。日军在隧道两端都修建了碉堡,配有机枪和探照灯。巡逻队每隔十五分钟经过一次,戒备森严。

“确实不好下手。“谢文渊放下望远镜,“不过“

“不过什么?“

“你看那里。“谢文渊指向隧道上方的一处悬崖,“从那里能不能下去?“

杨得志仔细观察后摇头“太陡了,而且鬼子在崖顶也设了哨所。“

第一次侦察无功而返。但谢文渊没有气馁,他相信再严密的防守也会有破绽。

接下来的半个月,他走遍了同蒲铁路太岳段的所有重要节点。白天化装成农民侦察,晚上研究地图到深夜。渐渐地,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海中成形。

“你要打军列?“当谢文渊在作战会议上提出这个想法时,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不是普通的军列,“谢文渊解释道,“是日军运送军用物资的专列。根据情报,每隔十天就会有一趟。“

“怎么打?“陈赓问。

“在青龙桥。“谢文垣展开地图,“这里是个急转弯,列车通过时必须减速。我们在这里设伏。“

计划很冒险,但确实有可行性。经过激烈讨论,最终获得通过。

行动前夜,谢文渊亲自检查参战部队的准备情况。让他欣慰的是,太岳军区的战士们虽然装备简陋,但士气高昂,战斗经验丰富。

“参谋长,都准备好了。“杨得志报告,“爆破组、突击组、阻击组都已就位。“

“好。“谢文渊看了看怀表,“按计划行动。“

深夜,部队悄然进入伏击位置。青龙桥横跨在两山之间,桥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谢文渊的指挥所设在桥头的一个山洞里,这里既能观察全局,又便于指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黎明时分,观察哨发来信号军列来了!

通过望远镜,谢文渊看见一列装甲列车缓缓驶来。车头前后都架着机枪,车厢是全封闭的,显然装载着重要物资。

“准备“谢文渊低声下令。

列车开始过桥,速度果然慢了下来。就在车头即将驶出桥面时,谢文渊果断下令“引爆!“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桥面坍塌,列车前半截悬在半空,后半截还停在桥上。

“打!“

刹那间,枪声大作。突击组如猛虎下山,直扑列车。日军虽然被突发情况打懵,但很快组织起抵抗。

“参谋长!鬼子火力太猛!“杨得志在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