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扫元> 第150章 建八卫兵进庐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0章 建八卫兵进庐州(2 / 3)

下此人斤两:

究竟是目光短浅,只看到公审混乱的表象,而不能发现混乱背后孕育的新生力量;还是真具慧眼,故意混肴“阖城百姓”与“士绅大户”之别,以此进谏?

敢在自己面前玩心眼,那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胆子!

石山面色一沉,语带寒意,道:

“人人自危?好大的口气!你这老儒能代表‘人人’?还是只见一人死,不见‘万人喜’?抑或是宁闻一路哭,不忍一家啼?”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石山虽不是天子,却也是掌握数十万军民生死的乱世枭雄,这番话又暗带杀气,换胆子稍小一点的人,当场就能吓跪。

范常闻言,也是神色大变。

但他却不是慑于石元帅之威,而是震惊于其话中蕴含的深意。

这段话,既包含了《尉缭子》“杀一人而万人喜者,杀之”的兵家要义,又化用儒臣典范范仲淹“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名言,确实大出范常意料之外。

他以“王师气象”誉红旗营,以“志在天下”吹捧石山,再以“岂是成就大业之道”当头棒喝,本是为了先声夺人,为自己献“定鼎之策”铺路。

待被石山呵斥,范常才知道自己还是小瞧了这位百战百胜的石元帅。

如此既有吞吐天下志向,又有广博学识的真雄主,岂是区区虚言所能打动?

范常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翻腾的杂念,目光灼灼直视石山,道:

“元帅既通史鉴,当知古往今来,可有不获士绅之心,而得天下者?”

石山眼中精光一闪,暗暗颔首,此人洞悉根本,当真是个聪明人,脸上冰霜顿消,展颜笑道:

“范夫子,可会骑马?”

范常心知自己总算过了第一关,暗自松了口气,拱手道:

“粗通鞍马。”

石山挥手,今日轮值的胡德济当即会意,找来一匹性子温顺的老马。

范常也不用人扶,径自翻身上马,脊背依然挺得笔直。

接下来的话,自不便在这城门喧闹处细说了,石山手中马鞭前指,道:

“启程,回行辕!”

石山坐镇滁州,岂是专为与已成死老虎的本地大户较劲?这段时日,他除了亲赴四野,勘定滁州周遭山川形胜,审定清流城防增筑方略,重中之重便是——扩军!备战!

数日间,傅友德、胡大海捷报相继传来:全椒县、来安县、水口站(今滁州水口镇)三地已克!郭兴、郭子兴亦在回师途中,顺手拿下了位于滁水右岸,毗邻六合县的要塞——瓦梁垒。

至此,滁州外围屏障尽入囊中。

然滁州之险,不容轻忽:东面需直面扬州淮东道宣慰司兵锋;南面须防元廷借长江水道投送大军突袭;北面更要阻淮安路元军经来安南下。三面受敌,防守之重,非同小可。

更兼其境内有铜铁矿产之利,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日,此地必为红旗营最紧要的军工根基,绝不容有半分闪失。

而红旗营现有地盘与内外情势,又注定滁州难成军政中枢,石山战后仍需回返濠州坐镇,欲留大将镇守此处要冲,滁州就绝不能只依赖元廷遗留的那套脆弱城防。

连日来,石山遍察滁州山水形胜,终于定下增筑计划:

扩清流城垣,增城门为六座;

于开阔的南北两面增筑瓮城;

于城外西南处加建月城;

于南北交通要道各筑关城一座。

所需人力,除滁州百姓外,更有大批被俘的扬州溃兵可供驱使。

一旦功成,滁州将成“两关(南北关城)锁钥、两水(清流河、滁河)襟带、两城(清流城、月城)犄角、双瓮拱卫、六门控扼”的雄固要塞。

日后纵使元廷倾力来攻,攻陷了濠州,石山亦可退守滁州,凭此坚城固守。

以此为基,无论东取扬州路,抑或南下图谋集庆路,都要比偏居濠州方便很多。

因而,无论是站在哪个角度,借为底层小民伸冤复仇之机,扫除滁州顽固势力,铲除潜在祸根,皆是必行之举。

范常之智,便在于此。

其人明知道石元帅剑指大户士绅,却只言“阖城百姓”。

随石山回返行辕后,亦只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对那少数可能冤死的滁州大户,却只字不提。

较之商曹知事陈诚当初在楮兰泛谈的“以人为本”,范常的“得民心”之论则具体得多,更提出“定名分、安产业、取人才”等实策,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石山大喜之下,委任范常知滁州事,协助自己处理地方政务,安定滁州民心。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范常由一介布衣摇身一变,骤登红旗营高位,立时爆发出惊人热忱。

其人奔走于残馀大户之间,晓以利害,说动大户们出钱输粮,协助红旗营扩军备战,滁州城内,竟也现出几分“军民相携”的奇异景象。

石山则将精力转移到扩军备战上。

红旗营最初的编制,本就是为了方便石山拉起独属于他自己的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